【文匯網訊】越南近年來拍攝的不少古裝影視劇頗受觀眾青睞,收視率居高不下,但同時劇中人物的服裝時常與中國古代服裝「撞衫」也引發不少觀眾的意見,「彷彿是在看用越南語對白的中國劇」。越南學術界人士認為,古裝劇的服裝是要嚴格依照歷史,還是可以側重於觀賞性,這是越南影視界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緊迫問題。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隨著近年來越南古裝劇拍攝數量的增多,劇中人物的服裝「外國化」的問題日趨嚴重,其中最普遍的情形就是與中國古裝「撞衫」,用越南媒體的話說「已經到了比比皆是的地步」。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幾年前拍攝的一部大型電視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該劇是為紀念河內建都1000週年拍攝的,講述了越南李太祖李公蘊建立李朝、遷都升龍城(即今天的河內)的歷史故事。整部劇斥資530萬美元,長達19集,劇中大部分場景在中國浙江的橫店影視城取景拍攝。越南媒體報道稱,這部電視劇拍攝結束後在送審時,由於劇中包括人物服裝、道具等在內的不少方面「太中國化」而被多次要求修改,以至於在2010年10月,也就是河內建都1000週年時未能按期播出。
有越南輿論認為,《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是一部說著越南語的中國片」,「越南李太祖皇帝的服飾看起來更像是中國皇帝,沒有在細節上體現出越南特點」。 越南一些歷史學者也稱,「該劇儘管內容很吸引人,但就人物服裝來看,很難找到越南印記,這對一部歷史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記者瞭解到,據參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服裝設計工作的人士介紹,該劇中所有人物的服裝設計草圖都是由越方完成的,委託中方製作。但另有消息稱,為了節省重新製作服裝的經費,劇中包括鎧甲在內的不少高成本服裝是向中方借用的,並沒有新作。
另一部在越南熱播的的古裝劇《美人計》儘管聘請了專業人士負責人物造型,3名越南知名服裝設計師專門為劇中人物設計了200多套服裝,但觀眾的反映卻是:從服裝上根本看不出是越南的故事,更猜不出是哪個朝代了,有些服飾甚至讓人聯想到印度!
曾多次導演歷史題材影視劇的越南導演阮青雲認為,現在越南影視界對古裝劇人物服裝問題有兩種意見,一是必須嚴格按照歷史來設計和穿戴;二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靈活處理,以提高觀賞性,為劇情服務。他本人認為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掌握分寸,古裝劇出現與外國服裝「撞衫」的情形顯然是不應該的,但也不應拘泥於某種程式化的做法。
越南歷史學家阮越表示,現代越南人服飾中的歷史元素已經少之又少了,歷史變遷讓很多越南傳統服裝的特點沒有被繼承下來,即使是考古學家也只能通過為數不多的文物來描述和想像千百年前越南祖先的服裝樣式。因此,他認為,「古裝劇的導演們沒有必要在人物服裝是否非常貼合歷史上費心思,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越南某個朝代的人真正應該穿成什麼樣」,但這並不是要脫離歷史,服裝還是要抓住越南特色這一要點,「只要能讓觀眾看得出是越南服飾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服飾就行」。
據記者瞭解,有越南輿論認為,由於歷史原因,越中兩國文化相通,兩國的服裝服飾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必然有相近的一面,但越南服裝畢竟還是有其自身特色的,這就要看影視劇的製作者能否抓得住。為了尊重歷史而拘泥於教條固然不可取,但不顧歷史去隨意演繹,讓觀眾因歷史劇的服裝混亂而搞不清歷史則更不應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