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中國將放寬綠卡政策 專家:國人心態要改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0-30]

【文匯網訊】據鳳凰網報道,雄心勃勃的中國正在把目光投向全球。這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古老國家不再滿足於13億人的智慧,正在試圖改變閉關排外的傳統,將全球人才攬於麾下。對於馬克·力文和其他84萬在華的外國人而言,這是個好消息。

一位外籍人員成功拿到了中國「綠卡」,這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國人馬克·力文正在等待他的中國「綠卡」。在來到中國的11年裡,他在中央民族大學教英語,出書,唱紅歌,還在2014年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國際友誼獎,這些資歷卻沒法給他帶來一張中國「綠卡」。2015年,他終於等到了「綠卡」制度的鬆動。

雄心勃勃的中國正在把目光投向全球。這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古老國家不再滿足於13億人的智慧,正在試圖改變閉關排外的傳統,將全球人才攬於麾下。對於馬克·力文和其他84萬在華的外國人而言,這是個好消息。

今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第16次會議上通過了8個重要文件,其中一項是《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針對外籍人員的「綠卡」制度,和律師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並列在一起,成為中國最高層關注的重點。第二天的新聞報道幾乎都使用了這樣的標題--《習近平親自審議 中國「綠卡」管理意見出爐》。

意見的具體內容尚未公佈。據中國僑網報道,15日的會議內容已對未來方向作出了說明:「要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政策,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法規,優化申請條件,簡化工作流程,落實資格待遇,加強日常管理,形成更為科學合理、開放務實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服務工作格局。」

在專家看來,單就這項意見的決定層次而言,意義已然不小。北理工法學院副教授劉國福說:「從立法上來講,這個(『綠卡』制度)其實不需要到那麼高的層次的,但是能夠到那麼高的層次,就說明高層對它非常重視,可能也就到高層,才能把各個部門給整合了。2004年是什麼級別的?公安部和外交部,這次是深改組。外國人永久居留方面的事情,要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去做決定,難度還是不小的。」他曾多次參與了中國出入境、技術移民、難民等多項移民領域的法律和政策制定,並牽頭草擬了《引進海外人才法》專家建議稿。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在今年3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發佈了《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其中援引了匯豐集團《外派人員調查報告2014》的結論稱,中國僅次於瑞士、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該報告的副主編劉國福教授建議,中國應盡快推進技術移民立法工作,否則,引進國外智力將在法制環境競爭先失一籌。

中國的領導人在中國的吸引力上顯得很有自信,他們許諾將會放寬「綠卡」申請。

據微信公號「學習大國」披露,在今年3月的一次演講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了他的人才觀:「當今,聚才用才應該包括國內國際,就是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長江之水,擋也擋不住。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

在2014年國際友誼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做出承諾稱,中國政府將繼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營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按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辦事,讓外國人在中國拿「綠卡」更容易,來華開展教學研究、投資興業更便捷,知識產權更受保護。

馬克·力文當時就在典禮現場。但在今年早些時候,警察告訴他:「我們知道現在有些新規定,但我們不清楚這些會何時實行,也不清楚具體內容是什麼。所以現在國際友誼獎沒什麼用。」

他最終還是找到了獲得「綠卡」的方法--由外國專家局向公安部發函,推薦他獲得中國「綠卡」。9月21日,外專局的官員給馬克·力文帶來了個好消息,公安部已經通過了對他的「綠卡」審核。「如果幸運的話,」助理兼合作夥伴傅涵說:「他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因國際友誼獎而獲得『綠卡』的人。」

中國「綠卡」門檻確實在不斷降低。2012年6月30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通過,當時就有公安部負責人表示,新法中的表述將「為逐步放寬『綠卡』申請條件留下空間,有助於促進引智引資工作。」

3年後,公安部在6月下發通知,決定擴大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外國人工作單位範圍,在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7類企業、事業單位任職,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外國人,可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同時,公安部推出支持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系列出入境政策措施,在上海率先實行「取消就業單位類別和職務級別限制」等措施。

劉國福稱,預計將來「綠卡」門檻要求會有顯著改善:「原來的要求中職位是標準之一,必須是副總經理、副廠長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申請,一個單位裡當一個副總以上的就那麼兩三個人,年輕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專門的技術人員都不符合這個標準。這就是跟官本位一樣,管理人員是人才,技術人員也是人才,所以如果按照職位來算的話,大部分人都不符合申請的資格,別說批准了,所以會再增加一個類別,就是按工作年限來算。」

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

已經實行11年的中國「綠卡」一直被調侃為「世界上自難拿的『綠卡』」。根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數據,截至2013年,居住在中國的84.85萬外籍人員中,共有7356人獲得了中國「綠卡」,這些拿到中國永久居留權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而美國官方數據顯示,單在2013年一年,美國就向全球發放了99萬張「綠卡」,中國申請者排名第二,佔據了7萬多名額。

中國「綠卡」門檻太高,幾乎已經成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2012年的《南方都市報》報道中,曾有某相關部委工作人員說:「有人說(中國『綠卡』)是最難申請的,這麼說也有道理。中國『綠卡』發揮了很大作用,比以前肯定是進步,但現在看確實門檻過高,不利於人才引進。如果你不是有天大的貢獻或大公司高級職位,不是千人計劃人才,那基本不用提出申請。」

根據現行「綠卡」制度,外籍人員可分為四類申請:投資類、任職類、親屬投靠類、特殊貢獻類。除卻親屬投靠類,另外三類的門檻相當高。投資類要求外籍人員在華直接、連續3年投資穩定,實際繳費註冊資本不少於50萬美元;而任職類則是在高等院校、國家重點項目或重要外企內擔任副教授、副總經理、副廠長及以上職務的人。即使是有政策支持的「千人計劃」,拿到「綠卡」的人依舊寥寥。根據中組部在2014年6月的數據,按照計劃分批次引進的4000餘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只有1306人成功拿到了中國綠卡。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綠卡」被視作一種官方頒發的「榮譽」,而非一項普通的行政審批。2004年,第一張中國「綠卡」被頒發給了時年83歲的美籍女物理學家寒春。這位曾參與美國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核物理學家,在1948年抵達延安後,從事奶牛飼養和農具革新工作,直至2010年逝世。而她的老同學楊振寧,也在同一年獲頒中國「綠卡」,出入境管理部門還把卡送到他家。

2012年5月26日,北京警方曾舉辦了一個為3名外國人頒發中國「綠卡」的活動,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首席經濟顧問的比利時人范克高夫就在其中。當天的報紙上配有范克高夫的照片,他抱著印有自己中文名字的中國「綠卡」,對著鏡頭微笑。事實上,在這個鄭重的頒發儀式之前,范克高夫早就拿到了「綠卡」。

申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范克高夫至今還是很不高興。「我原先有5年的簽證,所以『綠卡』制度出來的時候,我沒怎麼在意,如果當時申請的話,可能2周到一個月內就可以拿到。」這位一直為北京市政府工作的外籍顧問在幾年後申請「綠卡」時,卻遇上了挫折。「天哪,這真是太難了!警察知道關於你的所有事情,但他們說要出示證明。我們去了警察那裡,帶著一個大箱子,裝著我的各種獎盃證書,我把這些放在警察的桌子上,我想告訴他們,如果我拿不到『綠卡』,那在中國就沒人能拿到『綠卡』了。他們說要這個證明,要那個信件的。最後那個警察跟我說,事實上,我們不想給你發『綠卡』,但你太特殊了,我們不得不給你一張。」

劉國福說:「因為中國『綠卡』數量稀少,標準太高,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倒不像是一個正常的移民資格的審批,反而像是榮譽的審批,比如說國家級獎項,那都是標準特別高的,數量也很少。倒不是說中國『綠卡』真的就是一個榮譽,從法律上而言,這還是一個正常的移民審批管理。」

「你永遠無法成為一個中國人」

中國放寬「綠卡」限制,歡迎高端人才,但有一些外籍群體幾乎全體被「綠卡」拒之門外。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人大量進入中國。在廣州,有將近數十萬非洲人聚集,他們在此地做買賣,結婚生子,定居。由於大部分都是低端勞動者,他們很難達到「綠卡」為高端人才量身定做的要求。

此外,有媒體估計,現在大約有超10萬越南新娘生活在中國,2010年具有合法婚姻關係的僅有4.7萬人。根據「綠卡」親屬投靠類的規定,申請人需婚姻關係滿5年、在中國連續居留滿5年、每年在中國居留不少於9個月且有穩定生活保障和住所。而越南新娘嫁到中國後,大多在家生孩子做家務,很少有繳稅記錄,這意味著她們需要每年辦簽證,無論已經嫁來中國多久。

除卻政策問題,想要在中國定居的外國人還需要面對一個差異巨大且很難融入的文化。

2012年,一位在中國居住了16年的英國商人在媒體上發表了公開信《你永遠無法成為一個中國人》。他生意成功,隱居在莫干山辦了暢銷雜誌,娶了一位中國太太,還有了兩個孩子。在那封批判中國政治現實、經濟環境和教育體制的公開信中,他寫下這樣一個細節:「莫干山當地政府官員私下也給我發了短信,感謝我讓這個小村復生成為旅遊景點的貢獻,但同樣也申明我是一個他們不成文規定之下的特例,他們實際上不歡迎外國人(事實上還是外國人在1990年初期打造了這個小村)回來居住,最多只能呆上幾周。」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金融鏈條上的一部分,但很難說中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也隨之變得更加開放。

80年代的中國人對外國人依舊保持強烈的警惕心,剛從文革動盪中恢復的國家首都仍然保留著開國時的規定--外國人在京活動必須限制在以天安門為中心,半徑40華里(20公里)的範圍內,其他地方的主要路段都設有崗哨,外國人不得進入。北京很多地方都立著「未經允許,外國人不得穿越」的中英文標識牌子。直到1995年,北京遠郊100多塊標誌牌拆除,這座古都才真正向外國人開放。

在那個時候來北京的外國人,都必須住在專家樓、使館區和涉外賓館,直到2003年,北京市取消了賓館「涉外」「涉內」區別,外國人可以在北京自由租房,甚至購置房產。原外國專家局副局長陳陽進在2008年接受採訪時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專家多的時候,接待專家的人員要半夜到友誼賓館排隊,要不根本沒有床位。為了解決外國專家的住宿問題,我們又建了一些涉外賓館,有外國專家接待任務的單位,也大都建了專家樓,這些樓房的建設標準由外專局統一規定,略高於中國人的居住水平。」

2014年,在放寬「綠卡」條件消息發佈後,有網友在「天涯論壇」的「時事聚焦」版塊發帖明確表示反對,他和附和者們的理由幾乎一致:「中國人多地少,若放寬」綠卡「,幾代人計劃生育留下的空間將會被外人佔去,不公平。」在這些充斥著憤怒的帖子中,他們尤其對非洲、南亞等欠發達地區的移民表現出極大的排斥。

在資深移民法專家劉國福看來,制度問題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轉變官員、國民對外國人的心態。「2004年出台的叫『審批管理辦法』,其他國家都叫移民法,或是永久居留辦法,不需要審批二字。突出這兩個字,就說明核心是管理,不是服務,不是融合接納。首先是審,審了之後就是管。制度就是一種心態的體現,深挖下去的話,還是人的問題。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對外國人要麼就是向上看,見到老外就覺得要攀附;要不就是對非洲來的看不起,就沒有一種平等交流的心態。」

      責任編輯:千陽
聚焦五中全會:創新升至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2015-10-30]
李克強默克爾考察:品嚐「中國造」德國黑啤      [2015-10-30]
迪士尼CEO:感謝中國為我們送來孩子      [2015-10-30]
中國網售額全球第一 滬消費力居首      [2015-10-30]
中國電信被曝重大漏洞 可查上億用戶信息      [2015-10-30]
中國航母或明年亮相 性能遠超遼寧艦      [2015-10-30]
中國駐美大使「舌戰」CNN主播      [2015-10-30]
五中全會:提高中國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      [2015-10-29]
中國在大連和上海同時造兩艘航母?國防部回應      [2015-10-29]
國防部:若美一意孤行 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      [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