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習馬會」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1-13]
放大圖片

2015年11月7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會面。15時許,習近平、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 (中新社記者廖攀/圖)

【文匯網訊】南方週末報道,「習馬會」從宣佈到登場,中間只有三天時間,這讓要目睹這一盛況的兩岸媒體記者猝不及防。許多台灣記者的證件信息錄入錯誤,甚至連訂機票的名字也錯,差點卡在機場。

「習馬會」登場並無半點預告。「島嶼大廳」現場沒有司儀,沒有主持人,沒有音樂。快3點時,周玉蔻抬頭一看,習近平從右手邊走進來了。她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啊,怎麼進來了?」再看左手邊,馬英九也進來了。

2015年11月7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在新加坡登場。這是自1949年以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習馬會」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島嶼大廳舉行。下午2時59分,習近平系紅色領帶從右側進入,馬英九系藍色領帶從左側進入,現場超過600名記者的閃光燈立即閃成一片。

兩岸領導人握手的各種細節,注定要被記入歷史之中: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手,握在一起長達81秒,兩人隨後向記者們揮手的時間是25秒。在記者會被問及握手感受時,馬英九形容:「心情很好,而且我們都握得很用力。」

為了這次見面,兩岸已經走了太長的路,用了太長的時間。「這次習馬會是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與之前會見台灣其他層級領導人都不同。」在評價本次習馬會的意義時,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原所長余克禮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次習馬會將兩岸溝通交流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為兩岸其他層級領導人的互動交流打開了大門,真正打破了禁忌。」

1

事先毫無徵兆

「習馬會」能夠達成,事先並無半點徵兆。兩岸民眾乍一聽到消息,感覺都有些「突然」。

11月4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正式對外宣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台灣方面則比大陸提前一天向媒體披露此事,原因在於有人提前「走漏風聲」。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原本馬英九方面計劃在4日下午對外正式公佈消息,但3日晚上,因為要將消息告知其他「需要提前得知消息」的台方政要、智庫學者時,有人洩露給媒體,迫使馬英九方面提前出面證實此事。

「習馬會」將要舉行的消息立刻在島內引發巨大反響。11月5日早上,馬英九特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習馬會」達成的始末:兩年前,在印尼巴厘島的APEC會議當中,當時「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跟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第一次碰面,兩人互稱官銜。後來「陸委會」主委換成夏立言,他今年10月在金門與張志軍舉行「張夏會」時,雙方在閒聊時候就提到了「習馬會」。

馬英九透露,夏立言特別問張志軍,今年在馬尼拉APEC會議上是否可以「習馬會」?張志軍就說,這是國際場合,不方便。但他說,第三地是可以考慮的,夏立言就建議到新加坡。後來雙方向高層請示,最後慢慢達成了共識。

馬英九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此次「習馬會」上,雙方不簽訂協議、不發佈聯合公報或者聯合聲明,而只是各自發佈新聞稿。

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遠景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隨後在台灣媒體發表文章稱,「習馬會」不是新議題,馬英九原本就講過「不排除也不強求」與習近平見面。自從2014年APEC會議以來,兩岸智庫一直在作類似研究,如今會面付諸實現,這也是過去七年多,兩岸在「九二共識」下交流的成果。

「馬英九現在的處境比較艱難。」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在他任期只有半年多的情況下,能夠做出這樣一種舉動,確實是要有勇氣和膽量的。」

雖然過去台灣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曾經訪問過大陸,但在王建民看來,「不論連戰還是宋楚瑜,他們主要與大陸進行黨際交流,沒有行政和法律效力,習馬會的意義跟之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最好的當然是在中國領土上,大陸或者台灣,但為什麼選擇第三地,當然是妥協的結果。」

此前,困擾兩岸領導人見面的稱呼問題,也得到解決。雙方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見面,互稱「先生」。「大陸做了很多妥協,對馬英九目前的處境很是包容和諒解。」台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習近平務實有彈性,還有他政治能量足夠,才能化解掉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頭銜問題。」

鄭又平記得,2002年海峽兩岸在討論「三通」時,到底要使用什麼航線名稱,是國內航線還是國際航線,兩岸各有各的堅持。「很多航空公司都給台灣出謀劃策,認為應該堅持國際航線,這樣做的好處是西方航空公司以後就可以介入。」鄭又平在兩岸協商現場,聽到一位大陸領導人當場拍板,不要用國際或者國內,就叫「兩岸航線」,「這就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很多人把這次習馬會與台灣明年的領導人選舉掛鉤,其實沒有必然聯繫。」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員認為,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有很大的政治自信和戰略眼光,他不會以一時得失來計較,「他所考慮的是兩岸未來大的歷史框架」。

2

兩岸媒體「猝不及防」

「習馬會」從宣佈到登場,中間只有三天時間,這讓要目睹這一盛況的兩岸媒體記者猝不及防。

由於台灣媒體記者都要跟隨馬英九的專機一起到新加坡,台灣行政機構的工作人員手忙腳亂,他們要在3天時間內搞定近300人的報名。據台灣媒體報道,因為行政機構人手不夠,行程說明會直到起飛前13小時才召開。許多台灣記者的證件信息錄入錯誤,甚至連訂機票的名字也錯,差點卡在機場。

大陸媒體記者事先也沒有得到「習馬會」的任何消息。北京一家媒體記者譚帥(化名)是在11月4日夜裡接到「習馬會」的採訪任務。5日,新加坡駐華使館集中為大陸記者辦理簽證。6日,譚帥下午打包起飛,航班晚點,在7日0時許到達了「習馬會」會場。

「習馬會」的見面地點是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過去香格里拉酒店就是許多大型會議的首選,包括每年召開的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酒店周圍有樹木遮蔽,出入飯店也只有一條通道,非常便於安全管制和封路。

「習馬會」主要在酒店裡的島嶼大廳舉行。這間會議廳位於飯店大廳右側,可以容納千人。香格里拉酒店專門將島嶼大廳劃分出A區和B區,A區是兩岸領導人舉行會談的場所,B區是見面握手的地點。90%的兩岸記者只拿到了B區的證件,能夠去A區的只有極少數媒體。 新加坡作為「習馬會」主辦方,對於細節要求極其嚴格。關於記者證的問題,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據報道,由於台灣官方在記者證的時間標注上按照台灣慣用說法,有政治意涵,沒有過得了新加坡政府這一關。結果到新加坡後,台灣記者要換了新證件才能入場。

新加坡曾經在1993年舉行過開啟兩岸對話機制的「汪辜會談」,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當時作為海基會副秘書長,曾完整經歷整個會談過程。「那次對於紀元的年代都使用兩個版本。」石齊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簽了四個協議,四個協議有四個繁體字版和四個簡體字版,兩岸各執一份,年代各自填寫。說明那次互相之間都能有所尊重,有所體諒。」

台灣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也來到了新加坡報道「習馬會」。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兩岸組織方來說,大陸比台灣做得更為周詳。從7日早上開始,周玉蔻在香格里拉飯店大堂,發現沒有一個台灣行政機構的官員,台灣記者「只有在一個角落裡,要領記者證的人就會被告知,12點開始在那個角落會發記者證。」 周玉蔻說,反觀大陸方面,不管是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還是其他工作人員都忙得團團轉,幫大陸記者協調處理問題。

3

「習近平到底見過大場合」

7日早上8時,北京記者譚帥開始在香格里拉門口排隊。譚帥拿到的是B證,身為一名攝影記者,他當天的任務是要拍攝到習近平和馬英九握手的照片。譚帥心裡很清楚,「必須要早入場搶位置。」然而他一等就是大半天,一直到中午12時半,酒店方面才開通安檢通道。

不過,來自廣東的記者李文文(化名)沒覺得安檢有多嚴,她因為時間太趕沒吃午飯,拿著一個三明治和咖啡排隊,「安保人員也沒讓我喝一口咖啡,就讓我進來了。」

通過安檢後,記者們一擁而入B區,急著找位置。「大陸記者更想找一個習近平正著走過來的地方,所以如果選在會場偏馬英九出場的方向一點或者正中間,是比較好的。」譚帥說,B區的現場比較混亂,本來會場後面有一個檯子,供攝影記者架設機器,然而最前面還有一條線,「凡是這條線以外記者都可以待。」

這導致大多數攝影和攝像的記者,都直接衝到線跟前。他們立起了高高的三腳架,把後面的視線擋得嚴嚴實實,其中尤其以大陸記者居多。沒想到,這引發了兩岸媒體記者的一次「衝突」。

據台灣媒體報道,當時很多台灣記者大喊,希望「比較早」進場的陸媒「往後退」,並用掌聲鼓勵陸媒配合,但並沒有人退去。後來台媒又自主喊起「拍不到、拍不到」。

幸好大陸方面緊急出面協調。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國台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主動出面跟台灣記者說:「距離不是問題,高度是有的。」他建議第一排記者後退一點,保證每一個記者都能拍到「習馬會」的歷史鏡頭。隨後,第一排記者接受馬曉光的建議後退了一段距離。

台灣媒體人周玉蔻不是攝影記者,但她很想往前站。雖然前排已經擠滿了攝影器材,她因為身材較小,從人群中鑽到第一排的三腳架中間,在那裡找到了一個小小的可以跪著等候的位置。

「習馬會」正式登場的時候,並無半點預告。在島嶼大廳現場,沒有司儀,沒有主持人,沒有音樂,也沒有任何人宣佈兩岸領導人即將登場。接近3點的時候,周玉蔻還坐在地上休息。突然抬頭一看,見到習近平從右手邊走進來了。她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啊,怎麼進來了?」她把頭轉向左手邊,發現那邊馬英九也進來了。

習近平率先伸出右手,跟馬英九握在一起。兩個人面帶微笑,在長達81秒的握手時間裡,不時變換角度,面向不同方向的媒體記者,現場的閃光燈也一直閃個不停。

就在習馬緊握雙手的時候,周玉蔻大聲喊,「習主席你揮揮手。」

沒想到,習近平竟然接受了記者的建議。在周玉蔻講了兩聲之後,她緊接著又聽到身後的大陸記者也說:「揮手啊,揮手啊。」習近平鬆開了馬英九的手,兩人一起向來自全世界的媒體記者揮手致意。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周玉蔻在採訪中第一次和大陸領導人交流了。1989年老布什訪華,在他與鄧小平會談時,周玉蔻也在場。「當時我介紹自己是台灣記者的代表,鄧主席也跟我揮了揮手。」周玉蔻說。

這一次看到習近平泰然自若地揮手,周玉蔻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習近平主席到底見過大場合。」

4

「見面的意義最重要」

「習近平本人比電視上看起來瘦,也比我想像中高,很穩重,有點靦腆的樣子。」周玉蔻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習近平應對媒體的彈性很大,她反而感覺馬英九的舉止有點「緊」。

馬英九的「緊」表現在他向媒體記者揮手的那25秒。「習馬會」之後,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在台灣媒體發表一篇《馬英九的西裝》文章,專門分析馬英九的揮手:習近平舉起左手,深藍色西裝沉穩大氣、服貼不動;馬英九舉起右手時,順道扯開了西裝的第一個直排扣,他一下子就敞開了前襟,露出了襯衫與西褲。

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之後,便轉到A場地進行雙方的正式會談。會談時長大約1小時,分公開和閉門兩個階段。公開會談時,習近平和馬英九先後致辭,媒體可以攝影、拍照。

「會談場地只有少數人才能進,比如《人民日報》一共來了十幾個人,但是A證也只有幾個。」一位在B場地的香港媒體記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對於大多數記者來說,都是在B場地等待雙方會談後的記者會。

在會談中,馬英九提出了五點主張: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和平現狀;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擴大兩岸交流,增進互利雙贏;設置兩岸熱線,處理急要問題;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馬英九說的最後一點主張『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最有價值,因為民族振興裡有很大的政治含義。」在社科院王建民研究員看來,「民族振興就包括民族團結、民族振興、國家統一、主權領土完整。」

馬英九還提到,「根據一個中國原則,確立九二共識」,王建民覺得這也是一個突破,「這是馬英九第一次明確一個中國原則。」

關於馬英九的第四點主張,在兩岸主管對岸事務部門首長間設立熱線,習近平也積極回應。台灣方面也十分看重。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在「習馬會」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台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就赴台灣立法機構報告熱線的相關規劃和運作方式等。

王建民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次大陸考慮到台灣社會現實,提出了很多具體建議,包括大陸回應台灣參與國際區域合作,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這些其實都是兩岸討論多年的事情。」

「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意義最重要,」在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看來,「會談內容不能說不重要,相對來說是次要的。」

對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美國官方也表示肯定。「習馬會」適逢美東時間週六,美國國務院沒有新聞簡報會,但國務院發言人柯比發表書面聲明稱:美國歡迎台海兩岸領導人會面及兩岸關係近年來的歷史性改善。

前美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也表示,習馬「見面本身就是主要成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學系主任蘭普頓則認為,「習馬會」可能「為高效能的對話建立了新管道」。

5

「循序漸進,就能水到渠成」

兩岸領導人會談之後,先由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召開記者會。張志軍介紹會談情況,並回答了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家媒體記者的提問。

隨後在馬英九的記者會上,一連回答14道問題,仍招來周玉蔻不滿,她不停大叫「我舉手為何不問我」。一位在場的大陸記者也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周玉蔻的確影響到了別人,「大家都在噓她,後來她叫得太厲害的時候,在台灣的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比較友善地提出警告,說『請記者不要擾亂場上秩序』。」

在兩場記者會中,有一位日本記者發現,即便有那麼多外國記者參加,但組織方沒有提供翻譯。這位日本記者不禁對一位台灣媒體同行說:這是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活動。

對於當天與習近平的會談,馬英九表示出了相當程度的肯定,他在記者會上表示,「與習先生會談的氣氛很融洽、非常正面,習先生討論問題非常務實、坦率。」

「習近平今天這樣做,他是把台灣問題放在整個大戰略的思維下和框架裡思考的。」台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習近平向台灣人民遞出了橄欖枝,表示善意,同時營造出一個和未來台灣當局互動的彈性空間。

作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經確定參加明年1月16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習馬會」正是在台灣政黨可能輪替的前夜,堅守了「九二共識」原則底線,並且明確劃出了「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紅線。

馬英九在與習近平的會面中,提出把兩岸互動對話常態化。「這應該說某種程度上為民進黨上台留了一個空間,他們的兩岸政策能不能做出調整,這裡面是有想像的空間的。」王建民認為。

「大陸方面等於給蔡英文提供了兩個選擇,一個是如果她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會像習近平曾經講過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石齊平認為這次「習馬會」提供了另一個選擇,如果蔡英文願意承認「九二共識」,就有一個兩岸領導人見面的框架,「究竟她要怎麼選擇,自己看著辦吧」。

事實上,在得知「習馬會」的消息後,蔡英文和綠營人士明顯變得很慌張。綠營政治人物在選舉策略上也開始調整,「他們是打藍不打紅,批馬英九,但肯定兩岸交流,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一旦執政,留下足夠彈性的迴旋餘地。」鄭又平說。

通過對這次「習馬會」全過程的觀察,鄭又平認為,習近平的政治風格直接、強勢,也很有自信心,「他的自信心和底氣也是因為國家這幾年越來越強大了。」

「在兩岸關係上習近平有大的戰略和構思,有解決台灣問題的自信心和使命感。」王建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習近平在福建工作了十幾年,他對台灣問題是有深度瞭解和掌握的。

在「習馬會」最後一個環節——雙方共進晚餐過程中,習近平也提到了他在福建工作的經歷。據鳳凰網報道,馬英九在回程飛機上對媒體說,晚餐中,習近平提到他在福建任職過17年,「所以和他聊了很多廈門和金門的事情」。習近平還提到當年擔任廈門市長時,就有人建議,金門可以向廈門買水,他現在看到計劃終於落實,明年可望供水,感到很欣慰。

為了兩岸領導人的這次晚餐,大陸帶來了茅台酒,台灣則帶了金門高粱酒和馬祖老酒。有台媒傳言馬英九在晚宴中喝到微醺,馬英九否認:「沒有,沒有,我沒有醉!只是喝了酒有點臉紅。」馬英九說,我們用很小的杯子喝高粱,而且沒有裝滿,「也沒有拼酒,我和他都說自己酒量不好」。

7日晚上7時,習馬會的最後一項行程結束。馬英九出現在酒店大門口,他與守候在那裡的民眾及媒體人打招呼、寒暄,還笑著向眾人道別,看得出來晚餐確實是「習馬盡歡」。

在返程途中,當記者問馬英九有沒有可能在任內舉行第二次「習馬會」時,馬英九回應:應該要先等些成果出來,看有哪些進展,至於之後要不要邀請習近平來台灣,可以再行協商,「循序漸進,就能水到渠成」。

      責任編輯:陳夢怡
馬英九向全民報告:習馬會收穫超預期      [2015-11-12]
「習馬會」紀念金幣擬發行      [2015-11-11]
日本看習馬會:憂兩岸在釣魚島聯手      [2015-11-10]
習馬會開啟兩岸「由經入政」時代      [2015-11-09]
「習馬會」為兩岸青年帶來更多紅利      [2015-11-09]
「習馬會」漫評:掀兩岸關係新篇章      [2015-11-08]
外媒高度評價兩岸領導人會面      [2015-11-08]
台灣民眾:這一握,握到兩岸和平的未來      [2015-11-08]
兩岸領導人見面能走向常態化嗎?      [2015-11-08]
鄭永年:「九二共識」是會面基礎      [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