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中俄就引進蘇35戰鬥機的合同終於塵埃落定。為了購買這批戰鬥機,中國與俄羅斯自2007年開始接洽協商開始,進行了長達8年「馬拉松式」的技術性談判,在此期間,各種傳聞和各種媒體臆測的小道消息讓一個很普通的軍事技術交流合同,變成了中國軍事愛好者常常討論的熱點話題。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中國為什麼要一邊研製具備超強性能的四代戰機——殲20,另一方面還要花120多億元人民幣購買24架蘇35呢?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殲20戰鬥機的研製進度並沒有受到什麼拖延或者影響。
據網易11月20日報道,本月或年底前,殲20戰鬥機的最後一架201X系列原型機——編號2017的殲20原型機將實現首飛,在此之後的2016年將開始殲20戰鬥機的小批量生產型號。
此外,作為中國戰鬥機項目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重點項目——殲-11D戰鬥機的02架原型機也在近日實現了首飛,總體上來說,中國各檔次的戰鬥機發展項目並沒有出現不可解決的問題,引進蘇35顯然和殲20毫無關係。
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記者,中國研製戰鬥機的計劃一般都需要提前15至20年進行論證,所以戰鬥機研製的時間節點是固定的,對某一戰鬥機在中國航空作戰體系中扮演什麼角色,都有提前安排和部署,不可能出現突擊式軍購。
中國能夠在幾年前就想引進蘇35戰鬥機,顯然對這種戰鬥機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並對該戰鬥機有比較好的評價。毫無疑問,蘇35戰鬥機的作戰性能是國際上主流三代半改進型戰鬥機中比較突出的,在目前我軍裝備的各型號戰鬥機中也是非常優秀的。
但蘇35是三代半戰鬥機,殲20是四代機,差距是明顯的,根本不是一代,更談不上替換之說。
中國為什麼要在既定國產戰鬥機項目順利推進,大批先進戰鬥機陸續服役的時候還要引進蘇35呢?其實中國的考慮出於以下幾點,首先中國的外部作戰環境和壓力在加大,中國需要迅速補充戰鬥機機隊。
雖然中國目前已經擁有大約750架左右的三代戰鬥機,但目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擁有的殲7、殲8等二代機仍然高達近千架,此外1992至1998年到貨的蘇27戰鬥機已經到壽需要替換。
巨大的戰鬥機需求量和缺口讓中國必須加快戰鬥機生產能力,但戰鬥機生產和普通工業品生產是兩種概念,需要提前進行生產材料和零部件安排和準備,所以這裡就有一個需求矛盾,簡單講,我們急需大量戰鬥機,生產來不及就必須外購。
其次,蘇-35戰鬥機是俄羅斯在蘇-27戰鬥機研製和使用近20多年來,進行的一系列系統性的革新和改進,畢竟俄羅斯人比我們更瞭解蘇-27系列戰鬥機,他們的改進經驗和設計思路,對中國來說都是珍貴的學習對象。
中國雖然在蘇-27SMK戰鬥機的基礎上,先是仿製生產出殲-11A戰鬥機,接著又研製出國產化的殲-11B戰機,但總體上對原來蘇-27戰鬥機的細節設計改動很小,畢竟我們對蘇27戰機的理解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而蘇-35將告訴我們一些答案。軍事專家雷澤先生最後指出,此次中俄達成協議是中俄雙方通過彼此信任和耐心協商的結果,一方面,俄羅斯將完全按照中方的要求,安裝中國自己的電子對抗系統、數據鏈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等,可以說中國要求加的俄羅斯都給加了,一個項目都沒有缺少。
另一方面中方以每架8000多萬美元的價格購買蘇35,也創造了中國外購戰鬥機的價格之最。雙方都做了妥協。
我們來看一下蘇35戰鬥機的交付時間:按照俄羅斯軍工新聞網的消息,俄方共青城飛機製造企業將在2016年年底交付編號0319、0320、0401、0402一共4架;2017年交付0417-0420共4架,0501-0506共6架,總共10架;2018年交付0601-0610總共10架。
其中可能包括空3師9團、空29師85團、空18師54團最有希望成為解放軍首批裝備蘇-35戰鬥機的部隊,這些戰鬥機飛行團目前裝備 俄制蘇-30MKK戰鬥機,在使用俄制戰鬥機方面有極為豐富的經驗,因此有專家分析認為不排除最新接收蘇-35的戰鬥機飛行團改成獨立作戰旅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