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灣諸羅山金光木偶劇團在泉州國際木偶節上的表演。 【文匯網訊】(記者 黃瑤瑛 泉州報道)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近日在福建泉州舉辦,來自台灣的明興閣木偶劇團以及諸羅山金光木偶劇團應邀參演,木偶戲最早是從閩南地區傳入台灣的,如今兩岸的木偶交流早已成為常態。
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跟隨移民的腳步傳入台灣,並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中。正是由於泉州提線木偶有著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與成熟完備的演出規制,因此,台灣木偶戲對母體文化的依賴程度很高,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輸送。但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兩岸隔絕,藝人交流全部停滯,提線木偶由此在台灣開始走向凋零。
1986年,台灣布袋戲名角李天祿在觀看了泉州提線木偶大師黃奕缺在日本大阪和東京表演的錄像後,決定把他的兩個兒子陳錫煌和李傳燦送到泉州,投師在黃奕缺門下學藝。據黃奕缺生前回憶,「他們雖然年紀已經不小,但是對藝術虔誠、執著,學習又特別勤奮,令我深感欽佩。」
為了讓陳錫煌和李傳燦學到更多木偶戲,劇團特地把他們表演的《巧遇姻緣》重新改編再配上音樂,製成磁帶讓他們帶回台北。黃奕缺還趕製「生」「旦」兩個木偶送給他們。這次拜師活動和教學的時間雖然不長,卻開創了閩台木偶藝術交流的先例,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記者了解到,從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赴台至今,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已經到台灣演出23次了,演出遍及台灣的城市農村。到台灣訪演成為泉州木偶劇團一個常態性的工作,這在大陸木偶劇團中可謂絕無僅有。
「木偶戲對語言的依賴度較低,泉州木偶戲保留很多閩南古文化,即使語言不通,藝術魅力本身就能征服觀眾,觀眾接受度很高。因此,泉州提線木偶是共享兩岸文化記憶,加強彼此間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泉州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