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只要人民幣和用人民幣換來的東西足夠有吸引力(包括股票、債券等各類資產的價格),就不難;反之無利可圖的話,再厚的家底也不夠拼的。
據鳳凰網12月9日報道,昨日,外管局公佈了最新的外匯儲備數據,截至11月底,外匯儲備餘額為34383億美元,較10月底減少872億美元。受此影響,今天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曾一度貶至6.4954。
市場的變化再次說明,任何有關央行家底的風吹草動,都會觸發人民幣匯率市場預期的兌現。而在中國經濟下行的當下,這一預期的方向無疑就是貶值。
那我們就先看看「央媽」的家底到底有多厚:
目前,我們有官方儲備資產3.5萬億美元,其中98%是外匯儲備,理論上這些儲備資產央行可以全部用於維護匯率的穩定。
但目前,剔除官方外匯儲備之後,我們的外匯存款和外債的差值為-1萬多億美元,同時,按照國際通行的6個月進口外匯支付標準,現在我們6個月進口需用外匯量在8500--10000億美元。極端的情況下,這兩部分就需要2萬億左右的外匯儲備。所以,央行真正能用於維護匯率穩定的自有外匯規模為1.4萬億美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一年間,官方外匯儲備減少了4000多億美元(平均每個月減少340億美元)——要知道按照IMF的統計,同時期內全球外匯儲備也就減少了5300美元。從這一速度看,央行的家底還真是有點「懸」。
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人看好人民幣匯率的基本面。理由是,我們是貿易順差國,光今年前11個月,累計貿易順差就已經高達5391億美元。而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貿易順差,就會有外匯流入順差國。
話是不錯。但坐實這一理論的前提是,持有順差的人要把外匯賣給央行才行(通常講的售匯)。而我們的實際情況卻是,微觀層面不僅不售匯給央行,反而還要和央行買美元(通常講的結匯)。這樣一來,對於央行而言,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變化就出現了反向逆流。而這也就是2014年8月至今一直在發生的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上文也說過,就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大家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發生了改變。而這種預期的一致程度越高,它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在8月11日央行宣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改革之後,市場會出奇一致地兌現貶值預期,之後也只是在央行的干預之下才暫時平抑下來。
換句話說,當前保穩定的匯率政策拼的是家底。既然數據顯示家底漸薄,人民幣貶值也就是勢在必然了。
說到這,筆者想起美國人那句話:貨幣是我們的,問題是你們的。這話固然稍嫌囂張,卻也底氣十足:美元在世界市場上一家獨大,全球外匯儲備有超過六成是美元。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全球經濟與之熱戀的,只有美元。
對中國人而言,「貨幣是我們的,問題也是我們的」。雖然人民幣已納入SDR籃子,國際認知度和接受度都有所提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就一定不會貶值,何況「央媽」也說了要逐漸讓人民幣匯率清潔浮動——言下之意,拼家底保匯率只是權宜之計。
既然如此,要想人民幣「保值」,就只有把預期扭過來。怎麼扭?只要人民幣和用人民幣換來的東西足夠有吸引力(包括股票、債券等各類資產的價格),就不難;反之無利可圖的話,再厚的家底也不夠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