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海巖 北京報道)人民幣如期加入SDR,專家指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依然任重道遠,在金融監管、國內市場開放等方面也面臨巨大挑戰。
中信證券研究部張文朗指出,政策雖然能掃除一些制度障礙,但貨幣國際化終究由市場力量決定,主要受貨幣發行國經濟與貿易規模、資本市場發達程度、幣值穩定性和網絡效應影響。經濟與貿易規模越大的經濟體,其貨幣越容易國際化;而資本市場越發達意味著金融工具更易得,市場流動性更高,有利於國際化;通脹穩定會增強幣值穩定;而貨幣使用人數越多,會有更多的人用它(即網絡效應)。
「人民幣國際化潛力巨大,但成為主要儲備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是後SDR時代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因為各國外匯儲備通常投資於儲備貨幣國的債市,而非股市。」張文朗指出,國內的債券市場規模小,開放度低;期限結構以中長期為主;流動性工具欠缺,債券換手率低;債券融資和投資工具較少。同時,資本市場發展也較慢,與史上同等程度貨幣國際化的經濟體(比如1984年的日本,2001年的韓國)相比也還有差距,且開放程度仍然較低。
IMF經濟學家孫濤曾撰文表示,從趨勢看,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簡單的人民幣走出去的問題,而是有能力讓內外資大進大出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中國不但需要為近2萬億人民幣的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提供回流機制,更要為全球的投資者直接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提供空間,允許內外資金大進大出。
除中國以外的國家的金融資產約為250萬億美元,如果這些金融資產的5%投資於中國金融市場,則需要12萬億美元、約合75萬億人民幣的中國金融資產。應對這麼龐大的資金流動,客觀需要中國擁有規模巨大的、開放的股票和債券市場。顯然,儘管QFII、RQFII和滬港通等方式都是擴大資金進出和金融市場的重要舉措,但中國距離擁有美國那樣的吞吐能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金融監管方面,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過去資本賬戶有一道「防波堤」,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設在門口的關卡撤銷了,其他制度卻沒有匹配的建起來,就帶來金融風險。另外,人民幣國際化後,傳統的貨幣數量控制的政策調控就不再適用,從數量調控體系轉變到價格調控體系,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分業監管的模式也不能有效應付一些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