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聶曉輝)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下降問題愈來愈嚴峻,經濟發展亦隨之放緩,將為公共財政帶來沉重壓力。香港特區政府18日公佈,將於明年1月1日透過行政途徑在財政儲備內設立「未來基金」,並以2,197億元的土地基金結餘作為首筆資金,以名義帳目的方式持有,其後可定期向基金作恆常注資。「未來基金」會繼續存放在外匯基金,初步為期10年,當中約半數款項會於未來約3年內,分階段逐步投放在外匯基金「長期增長組合」,力求透過長線投資,為財政儲備爭取更高回報。
港府委託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於今年3月發表的第二階段報告,長遠推算政府的短、中期整體財政狀況依然穩健。但面對人口老化及經濟增長放緩,若政府的開支增長持續地超越本地生產總值和收入的增長,結構性赤字可能會於未來約10年間出現。
除控制開支增長及擴闊收入基礎外,工作小組還建議政府考慮將土地基金結餘作為「未來基金」的首筆資金,再每年視乎實際情況將25%至33%財政盈餘注資入未來基金,並透過外匯基金投資,當中約半數用作較高風險但回報較佳的投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今年的預算案上公佈,當局決定設立「未來基金」。
港府18日正式宣佈,將於明年元旦日設立「未來基金」,日後「未來基金」以外的其他財政儲備,則稱為「營運及資本儲備」。「未來基金」會繼續存放在外匯基金,初步為期10年,當中約半數款項會在約3年時間內,分階段逐步投放在外匯基金「長期增長組合」,包括私募股權及香港境外的物業投資;其餘款項則會投放在外匯基金「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投資。
政府發言人指出,外匯基金的「長期增長組合」為「未來基金」提供了另一項投資選擇,目標是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追求較其他財政儲備根據香港金管局與政府現行同意的投資安排所得為高的中長期回報。為配合長遠投資目標,「未來基金」在存放期內的投資回報會悉數保留在外匯基金內,作再投資之用;存放期完結後,「未來基金」存放在外匯基金所產生的投資收入須支付予政府。
「未來基金」會受現行有關外匯基金投資管理制度所規範,以及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的監察。另一方面,金管局須每年一次就「未來基金」的資產分佈,諮詢財政司司長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未來基金」的管理及運用,仍會受土地基金決議及《公共財政條例》所規管。
除非遇上緊急情況,否則作為長期儲蓄計劃的「未來基金」,不可在2025年12月31日前提取。若政府要動用「未來基金」,亦必須獲得立法會批准。發言人表示,期望「未來基金」會為港府帶來更進取的回報,以支持未來日益增加的開支需求,緩減下一代的財政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