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軍改大動作!27軍移防山西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2-25]

【文匯網訊】據中國軍網報道,按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2015年12月27日,27集團軍最後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

這裡說的那一天,是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實施之日。對移防搬遷的陸軍第27集團軍每一名官兵來說,這次改革大考,不亞於一場戰爭洗禮——

凌晨的冀中平原,寒夜籠罩的城鎮還在沉睡,地處石家莊的一座軍營卻已經醒來。

微弱的路燈下,裝車,列隊,升旗。當《義勇軍進行曲》劃破漸亮的晨空,上千名全副武裝的官兵,齊刷刷地抬起右手,向五星紅旗敬禮,向這座營盤告別。

按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這一天是2015年12月27日,最後一批人員裝備離開駐地的日子。

跑步出列的那一刻,軍長薛愛國覺得自己的雙腿格外沉重,一向高亢有力的聲音飽含深情——

「首長同志,陸軍第27集團軍向新營區機動前準備完畢,請指示!」

「出發!」專門趕來送行的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鄭傳福話音剛落,薛愛國的眼淚便奪眶而出。這淚水,是對相守46年駐地的依依不捨,更是對改革強軍的熱切企盼。

人生自古傷離別。道路兩邊、小樹林裡,站滿了離退休幹部、官兵家屬和孩子,他們一邊遠遠地目送,一邊默默地擦拭著眼角。

7點27分,隨著第一輛車駛出營區,一條鋼鐵長龍蜿蜒向西,朝著幾百公里外的晉中某地駛去。

沒有鑼鼓歡送,沒有警車開道,他們走得悄無聲息,他們走得毅然決然。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現,相隔那麼多年,這支英雄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改變——

營盤可以變,傳統不能丟

66年前,上海街頭的一幕震驚了世界——

1949年5月的一個清晨,當激戰的槍聲漸次平息,上海市民推門出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因為他們發現,一夜之間馬路上睡滿了全副武裝的解放軍戰士。

打了勝仗,攻佔了城市,卻能恪守軍令露宿街頭,不入戶、不擾民,秋毫無犯,這就是當年的27軍。

66年後,這一幕又出現在石家莊街頭——

2015年12月2日,一紙命令傳來:第27集團軍領導機關和直屬分隊移防山西,限2016年1月5日前騰空營區,交給新成立的陸軍某部。

橫跨2省3市,涉及數千名官兵、千餘台裝備,這個家該怎麼搬?

按說這麼大的陣仗,封路限行師出有名,即使軍地聯合舉辦歡送儀式,也在情理之中。

「營盤可以變,但傳統不能丟!」集團軍黨委力排眾議,決定按作戰行動標準組織搬遷,明確要求無論摩托化行軍、還是鐵路運輸,都必須在暗夜或週末進行,最大限度減少對駐地民眾工作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干擾。

2015年12月14日深夜,第一批人裝離營,廣大市民全然不知;23日凌晨,第二批繞城而過,值勤交警以為部隊正常拉動。非但他們沒有察覺,就連駐地黨政領導也毫不知情,直到集團軍領導主動前來告別,他們才第一次聽說。

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人們驚喜地發現,相隔那麼多年,這支部隊「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變,聽黨指揮、服從大局的紅色基因沒有變。

這「無聲」的背後,彰顯的是忠誠。改革,勢必產生利益得失之慮,更何況官兵們將要離開的,是一座駐守長達46年、現有70%以上幹部士官安家置業的城市?

作訓參謀王顯明就面臨這樣一個難題:搬遷要騰退部分公寓房,而他家就在此列。當時,妻子剛生完孩子才20天,按照她老家的風俗,坐月子須滿百日方可出門。

搬還是不搬?接到通知當天,岳母便打來了電話:「兒啊,你不能跟組織反映一下嗎?就算到孩子滿月也行啊!」

王顯明何嘗不明白這些,但轉念一想:改革進入攻堅期,如果每個人都向組織提要求,這改革如何進行得下去?他最後拿定主意,耐心說服了岳母,堅決搬、馬上搬。

「當兵這麼多年,服從命令已成習慣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顯明讓記者見識了什麼是軍人的雷厲風行:第二天,他把家裡的物品打包運走;第三天,冒著寒風把還在月子中的妻子送回娘家;第四天,就向營房部門交了鑰匙。

集團軍裝備部工化裝備處處長孫海東遇到的情況,也頗為棘手:兩地分居15年的妻子喬春燕,去年底費盡周折在石家莊找到了工作,眼看小日子越來越有滋味,可他這個當丈夫的又要離開了。

今年43歲的孫海東,此前經歷過兩次我軍改革,5年間換了2個單位、3個崗位,離家越來越遠,妻子只好「以不變應萬變」,扎根在老家臨汾,直到2013年才辦理隨軍手續,一家團聚的時間剛滿2年。

走還是不走?面對記者採訪,他當時糾結的心境仍清晰寫在臉上。「可是,天底下哪有不做犧牲的改革啊?」孫海東憨憨一笑,講起了怎麼給妻子「掏心窩子」:「軍隊改革是為了能打勝仗,大家小家都是受益者。你看,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我從一名地方大學生成長為團職幹部,你臉上也有光啊!現在為了改革,我們再分居幾年算什麼呢!」

通情達理的妻子笑了,孫海東心裡懸著的「石頭」也落了地。

一家之難,折射眾家之難;一人所盼,反映國人所盼。在這次移防搬遷中,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魏志忠既打先鋒,又忙善後,類似的事經歷太多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在改革大考面前,沒有思想波動不可能、也不現實,但集團軍上下沒有一個人發牢騷、撂挑子,計較個人得失。」

在集團軍移防搬遷動員部署會上,軍長薛愛國的一段話對官兵觸動很大:「我們天天想改革、盼改革,現在改革真的來了,我們必須以絕對服從的實際行動,體現對黨的絕對忠誠。是第27集團軍的人,就要當好英雄部隊的傳人,再打一場改革的『長津湖之戰』!」

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官兵冒著-41℃的嚴寒,在嚴重凍傷情況下,於朝鮮北部長津湖惡戰10晝夜,全殲美軍「北極熊團」,取得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上的一次重大勝利,一舉扭轉了朝鮮戰爭大局。

不同的年代,同樣在冬天;兩次不同的軍事行動,需要的卻是同一種政治品質。

「撤並降改聽黨的,進退走留看我的」「黨叫幹啥就幹啥,打起背包就出發」「決不講價錢、決不打折扣、決不搞變通」……穿越時空、本色不改的第27集團軍官兵,以「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義無反顧地投入改革洪流中。

部隊搬遷搬什麼?集團軍黨委立下「不損壞營區一草一木,不帶走一件營產營具,不留下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的移交鐵規——

取捨有大義,交留見丹心

移防搬遷全面啟動,考驗接踵而至。

部隊搬遷搬什麼?移交交什麼?積攢近半個世紀的厚實家底如何取捨?這些移防命令中皆未明確的具體事項,彙集成一張考卷,擺在集團軍官兵面前。

在集團軍政委薛凝冰看來,這是一場改革大考,更是一次政治大考,一舉一動都要接受忠誠拷問,一兵一卒都要擁護支持投身改革,一人一事都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帶走,還是留下?清理賬目,集團軍戶頭上還有一筆5100多萬元的餘款,這是上級下撥的營房防震加固專項經費。照理說,上級機關撤銷了,部隊移防了,這錢也可跟著走。但黨委「一班人」分析認為,新組建的陸軍某部可能更急需,便分文不少地移交了。

留下,還是帶走?指揮樓裡,一套歷時5年、耗資數千萬元興建的指揮控制系統,凝聚了集團軍黨委班子的心血。一旦交出去,整個部隊的信息化建設就要從頭開始。與此類似的,還有2014年建成的集電視台、政工網於一體的政治工作信息中心,這兩件「寶貝」同樣可以拆機運走,但考慮到陸軍某部工作需要,都原封不動地留下了。

他們留下的,何止於此。

集團軍副政委李崗的父親李宗安,是第27集團軍的一名老兵,經歷過革命戰爭的戰火硝煙和我軍歷次編製體制調整,不知見證多少次陣地交接、營區移交。這位88歲的老人記得,無論哪一次,這支部隊都能做到愉愉快快地交、完完全全地交、乾乾淨淨地交、安安全全地交,他相信這一次,也絕不會例外。

「不損壞營區一草一木,不帶走一件營產營具,不留下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李崗告訴記者,為確保陸軍某部按時入駐、順利開局,集團軍黨委給自己立下了這3條「移交鐵規」,傳統和作風一如當年、勝似當年。

這是一次不留死角的全摸底——為了給陸軍某部交一本「明白賬」,集團軍組織專人對營院143棟營房、31000多件營產營具、2673件裝備器材等反覆核實,逐類登記造冊。記者在集團軍善後辦看到,單是各種圖紙、表格和賬本,就裝滿了6個整理箱,摞起來有一人多高。

這是一場問題清零的殲滅戰——集團軍成立專門工作組,先後8次協調政府部門、26次約談當事人,徹底解決軍部大院土地證辦理、門面房租賃項目清理、傷病殘人員移交、涉法涉訴等11個歷史遺留問題,為陸軍某部免除了後顧之憂。陸軍某部一位領導感慨地說:「這些問題都是久拖不決的『硬骨頭』,第27集團軍竟然一次性地啃下了,支持改革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代價之大,可以想見。」

這是一種服務大局的高境界——集團軍主動瞭解陸軍某部需求,投資130餘萬元改造廢棄的招待所,騰出66套公寓房;鑒於陸軍某部機關人員編制多,他們專門聯繫有關廠家,特意按原來樣式添置了100多套辦公桌椅;全面檢修營房庫室、線路管道和營產營具,確保營院美、燈光亮、水電通、屋子暖、物資全,使來人拎包即可入住,放包就能工作。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為陸軍某部留下了一支400餘人的保障隊,涵蓋值班、政工、勤務、醫療、生活各個方面,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加班加點、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僅舉兩例:為了給陸軍某部機關移交一座乾淨整潔的營院,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衛生大清掃,光是樹葉就運走127車,還按每車40元付了環保費;負責警衛執勤的防化營,一次出哨就是70多名官兵,平均每人每天要站4班崗。儘管如此,他們還主動承擔了繁重的公差勤務。

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記者穿行石家莊營區,這裡物依舊、人已非,所見所聞令人感歎。

「除了作戰裝備和攜行物資,他們把能留下的都留下了。」 在陸軍某部機關採訪,政治部主任魯世勝指著辦公桌椅告訴記者:「我這個辦公室原來就是第27集團軍政治部主任的,桌椅、沙發、茶几、資料櫃、空調、飲水機一應俱全,就連掛鐘、檯曆、筆筒也沒帶走。」

在作戰值班室,陸軍某部副參謀長唐寧正在組織系統調試。唐寧介紹說,指揮信息系統是一支部隊神經中樞,任何單位都不會輕易將其轉給他人。為使陸軍某部一成立就能對所屬部隊實施指揮,第27集團軍把所有的信息系統都留下了,而他們自己卻要從零開始、重新再建,表現出令人敬佩的高風亮節!

把方便讓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第27集團軍所做的一切,被人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陸軍一位領導不由感慨:「第27集團軍在營房移交中該做的工作做了,能做的工作做了,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也做了。」陸軍某部籌建指導組上交的報告中,也特別提到:「第27集團軍做了大量工作,作出很大犧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集團軍領導說,作為軍人,能在有生之年趕上一次對國家、民族、軍隊的未來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改革,能夠在一位雄才偉略的統帥號令下,從一個營盤來到另一個營盤,從一個崗位走向另一個崗位,甚至經過30萬裁軍,還能繼續穿著軍裝、站在軍旗下,無疑是一種幸福。

軍人幸福觀的昇華,前提是自我否定的誠實和果敢:如果不這樣,改革就不能推進,軍隊就不能打贏。正因為如此,當集團軍領導機關和分隊搬遷至山西某地一片老舊營區時,他們看到的條件環境越艱苦,改天換地的鬥志激情就越高揚。

先戰備,再辦公,後生活。為確保指揮控制不斷線,集團軍領導寧可自己住辦公室,也要構建功能完備的作戰值班信息系統——

白手開新業,陋居另起家

新營區條件環境到底有多艱苦?

印象中的石家莊營區是這樣的:整潔的營房、漂亮的綠化、完善的設施、便利的辦公生活條件……

但在這裡,目之所及,是窄小的營院、低矮的營房、斑駁的牆壁,就連剛剛清掃出來的路面,也是坑坑窪窪的。辦公桌更為簡陋,大部分是由舊木板、鋼管和角鐵拼裝而成,或者是從舊貨市場淘來的。

採訪中,記者聽說這樣一個細節:20多天前,上級機關工作組前來考核幹部,佈置會場時,從黨委會議室找到各業務處室,竟然湊不齊6把顏色、樣式相同的椅子。

這個營區原來駐守著某旅7個營,清一色是連隊的宿舍、連隊的食堂、連隊的操場,如今搬進來一個集團軍機關和直屬分隊,頓時顯得十分侷促簡陋:指控系統沒有,需要新建;戰備庫室太小,需要擴建;辦公場所缺乏,需要再建;水電線路老化,需要改建……

由於沒有足夠的住處,集團軍部門以上領導全部住在辦公室。記者推門一看,一個鐵架子鋪上一塊硬木板,就是一張行軍床。軍長薛愛國身高一米八五,躺在上面顧頭不顧腳,只好在床尾接上兩條板凳。

不過,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走進由坦克二營學習室改造的集團軍作戰值班室,記者終於感受到了軍營的信息化氣息:滿牆的巨型屏幕、齊全的指揮席位,有線、無線、網絡、光纜各種通信手段全面覆蓋,接哪哪通、叫誰誰到……信息化處處長張鋒利介紹說,別看這裡的面積只有原來的一半,但功能一點沒降、要素一個不少。

其實,為確保指揮控制不斷線,早在正式移防搬遷之前,集團軍先遣組就已經來到了這裡,他們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構建作戰值班系統。

營區毗鄰大寨。1953年,大寨村黨支部叫響「先治坡、後治窩」,組織村民向窮山惡水宣戰,他們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橛頭、兩個籮筐,用10年時間徹底改變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落後局面。

歷史的天空,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半個多世紀後,這個集團軍黨委也喊出了幾乎同樣的口號:「先戰備、再辦公、後生活」。

入駐第二天,他們便在營區升起了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寒風冷雪中,官兵們戰天斗地的激情被空前點燃。

安營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大家甩開膀子,沒日沒夜地幹,最多時營區裡有18個地段、1000多人同時施工。後勤部助理員郭健一天到晚忙於整修食堂,顧不上家,岳父病重去世,也未能及時趕去見最後一面。

建設趕進度,訓練不停步。新年開訓,集團軍機關人員全部披掛上陣,軍長、政委帶頭打響第一槍。緊接著,集團軍組織五級軍事主官能力集訓,突出聯合作戰內容,為參加戰區年度演習做準備。春節期間,他們同樣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先後進行了3次戰備緊急拉動演練。就在記者採訪期間,集團軍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訓練又開始了,正可謂快馬加鞭、時不我待。

改革考驗著每一名官兵。記者驅車從集團軍軍部前往百公里外的所屬某炮兵團探營,正趕上戰士們操課,訓練場上龍騰虎躍。

同行的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向健介紹,在部隊移防中,這個團從城市搬到了山溝裡的廢棄營區,他們稱得上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乾淨的路面、明亮的門窗、溫暖的宿舍、整潔的車炮場……如果不是有人提示,很難相信在一個多月前,這裡還是門窗盡壞、垃圾成堆、滿目瘡痍。

副團長陸向鋒是背著睡袋、鋪蓋卷和乾糧帶隊來到這裡的。時值歲末,氣溫降至-26℃,天寒地凍,一個鎬頭砸下去,只能刨出雞蛋大小的坑。高價雇來的一些農民工見狀,立馬打了「退堂鼓」。

「你們不幹,我們干!」陸向鋒指揮官兵多路出擊。班長李松叫上幾名戰友,把整個營區釘門窗的任務全包了。他們每天在室外高空作業,最後胳膊腫得抬不起來,手都凍裂了。說起打掃衛生,上等兵李文舉自稱「開了眼界」:由於灰塵太大,口罩根本不管用,逼得大家戴上了防毒面具。更為較勁的,是清理縫隙裡的碎玻璃,戴手套根本撿不起來,只能徒手摳,人人滿手都是血口子。

為了爭任務,導彈連連長陳玉柱主動提前歸隊,退掉了去度蜜月的機票;為了搶進度,副團長陸向鋒帶隊連夜鋪設光纜,凍壞了雙腳;為了趕工期,團政治處主任丁兵高燒不下火線,累出了肺炎;為了讓官兵睡個舒坦覺,團長陳太輝把鋪蓋卷搬進班排宿舍,挨個屋體驗室溫……

團政委高安棟告訴記者,凡此種種看似都是小事,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全面深化改革和部隊移防搬遷一樣,都講究一環扣一環,如果哪一環斤斤計較、拖拖拉拉,沒有按計劃按節點按質量完成,我們就很難打贏這場攻堅戰。

正說著,我們走到一條新整修的道路中間。兩側的櫥窗裡,掛滿了營區面貌今昔對比的圖片。在「艱苦奮鬥 堪稱楷模」的領導題詞旁邊,記者看到一行遒勁有力的大字——「天翻地覆慨而慷」。

是啊,當改革真的來臨,坊間的一切所謂質疑和擔心都顯得那麼蒼白。因為,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到處都噴湧著強大正能量,正如一個集團軍離開了,她會把豐厚的財富留給後來人;一群拓荒者到來了,他們又在另一片熱土創造新的傳奇……

告別的時刻到了,此時營區廣播聲響起。記者的耳畔,傳來了那首熟悉的旋律——《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準備好了嗎,士兵兄弟們,

當那一天真的來臨。

放心吧祖國,放心吧親人,

為了勝利,我要勇敢前進……」

那一天真的來了,陸軍第27集團軍經受住了改革大考;那一天真的來了,期待湧現更多的官兵像他們一樣,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秀答卷。

      責任編輯:SalviNg
山西4廳官涉受賄被捕或被公訴      [2016-02-18]
山西長治醫學院原院長被批捕      [2016-02-18]
山西省長李小鵬陪夫人逛超市買菜      [2016-02-12]
山西保留「30天豪華婚假」 全國首例      [2016-01-22]
盡快讓「宋玉蘭們」不再哭泣      [2016-01-04]
習近平: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扭正政績觀      [2016-02-25]
廣東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患者治癒出院      [2016-02-25]
樊綱:飛貸模式並非傳統意義P2P金融      [2016-02-25]
國務院國資委公佈「十項改革試點」      [2016-02-25]
首家兩岸合資消費金融公司將落戶廈門      [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