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綜合交通研究院院長張國華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封閉的大院是內地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已經不符合城市發展向服務業轉型的需求,「窄馬路、密路網」才是現代化城市規劃的必然選擇。但想要逐步打破目前這種封閉的狀態,必須要結合整個社會的進步,重新構建城市治理體系。
張國華說,以往工業文明主導發展的時期,以大宗貨物、原材料運輸為主,強調效率。」嘩「的一下,寬馬路大馬路就修起來了。但現在,伴隨城市發展向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業的轉型,未來一定是需要比較窄的路。商業都是在窄的街道上出現的,世界城市發展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張國華也強調,城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結果。中國雖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那基本上是農業文明,對於市場經濟實際上到現在還在探索中。「新政」對城市發展與規劃指出了一個未來的方向,但絕不會是基本配套措施還沒有成形之前就要盲目實施。所以公眾先不用覺得恐慌。
對於道路「私改公」是否違背《物權法》?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向本報指出,根據《物權法》建築區劃內的道路、綠地等屬於業主共有,但法律也規定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可以對私有財產進行徵收、徵用,但前提是你必須證明這裡面有公共利益,即「私改公」是緩解城市道路堵塞的最佳方案,同時給予合理補償。
樓建波建議,「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機關大院,可以先在增量上尋求突破,存量最好等到土地使用權期限屆滿之時或小區住宅樓已經無法居住需重建時再變更。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和小區居民坐下來,通過談判協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