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本網報道,全國政協2016年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陳錫文、易綱、常振明、許家印就「十三五」經濟發展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在回答我國的糧食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一問時,陳錫文稱:「現在我們國家的糧食就像你剛才說的,多了和少了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多的角度講,過去連續12年糧食增產,從2003年糧食總產量8614億斤增加到2015年糧食總產量12429億斤,也就是說年度的產量在12年時間中提高了3815億斤,這當然是多了。但是去年的12429億斤和國內的糧食需求來看,它還不能滿足。目前測算去年糧食總需求12800億斤以上。所以總量上雖然12年連續增產但是大概還有400億斤的缺口不能滿足需求,接近2000萬噸,還需要進口來彌補這個缺口,所以這又是少了。」
陳錫文指出,糧食整體上很難用「多」和「少」形容,有多有少,是並存的。他指出,糧食是一個總概念,我們統計口徑中糧食有五大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薯類(紅薯、白薯、馬鈴薯等),這五個品種又各自有多有少,又不一樣。
關於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也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陳錫文認為,農業角度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主要是三個重點:第一,努力追求糧食總供求的平衡,現在還有缺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提高和穩定的糧食產能。第二,品種矛盾比較突出,所以要加強糧食品種結構的調整,讓它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第三,即使總量和品種都平衡了,如果價格沒有競爭力,國際市場糧食依然會進來。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科技創新能夠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它的生產成本、提高它的效率。要進行農業組織創新,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生產基礎要怎麼通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怎麼通過土地耕地流轉集中去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