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文匯網記者 凱雷 報道)今年兩會開幕次日,中紀委公佈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落馬,而在前一日人民大會堂北門「部長通道」,中紀委副書記黃樹賢站著簡短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特意明確肯定攔部長的女記者有關中紀委今年會不會殺「回馬槍」這一搶問。這一幕,我在現場。
昨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前,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黃樹賢第一個走入部長通道,並欣然接受媒體採訪。CFP視覺中國
驚心動魂畫面催生「部長通道」
回溯整整十年前,內閣部長們遠不如監察部長如此淡定問答,那時沒有「部長通道」,面對一個全社會關注的有料問題,部長們常常被中外記者長槍短炮追著跑。追跑周小川是最為驚心動魄的,這一幕被新京報著名攝影記者拍成獲獎「大片」,直接催生了「部長通道」,當時氣喘吁吁緊「咬」住央行行長不放的我正在這經典一幕的傳神畫面的中央。
2007年兩會,中外記者追訪央行行長。左一周小川,左二香港文匯報記者凱雷,左四香港文匯報記者羅洪嘯。新京報
今年「兩會」是人民大會堂北門「部長通道」誕生整整十年,如今它已成為海內外聚焦「兩會」期間政務公開新平台。中新社有專門評述這一新平台:「每年中國兩會,位於人民大會堂北門內的『部長通道』都被視為一道『信息長廊』。逢全體大會時,中央政府各部委局辦的行政主官常會從此處經過。在網絡流傳的『記者攔部長指南』中,該通道亦因『鮮料』頻出而排位第一。 」
「站著開會會不長」 問答乾貨有料
與兩會期間新聞發佈會,甚至總理記者會相比,這一部長通道發佈其實還有最特殊之處,就是站著發佈。幾乎所有兩會期間發佈會,主持人與高官,包括記者都是坐著面對面,直到被點名時記者站起身發問。而北門通道上的部長則是站著發佈,我想起國安委辦公室主任蔡奇在任職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到訪基層農村開會站著開會的情景,陪同的領導請他坐下,他說「站著開會會不長」,贏得基層幹部的熱烈掌聲。部長通道平台的精華正在於此,部長站著面對面回答記者提問,沒有翻譯,有時後面還有排隊的其他部長,記者問的都是最直截了當的有料問題,部長回答的都是乾貨。
今年兩會第一日,監察部長、教育部長等紛紛走上通道前台,全國政協宣傳處處長專門協調央視主持人魯健等負責邀請部長等事宜,各位中外老記會後感慨頗有斬獲,管理安排有序、高效,是大家的普遍觀感。我接受人民日報訪問回憶這十年,我說:「十年前,從面對混亂無序,甚至出現部長、記者推搡,跌落,受傷,工作人員無奈拉出一道隔離紅線,到媒體人從無禮到自覺;從記者們不管不顧蠻撞橫衝到與工作人員主動配合尋求訪問機會,到記者們共同推舉媒體代表負責拉部長上通道講台,更到部長們主動走上這一站著發佈的新穎平台主動發佈訊息,『部長通道』已成為見證『兩會』民主、開放、有序,官媒互動的最佳平台之一。」
新平台前傳 部長勇闖「木人巷」
鮮為人知的是,「部長通道」還有前傳。自我1998年新一屆政府組閣之際跑「兩會」始至2008年新一屆部委首腦選舉之前,「部長通道」在中外記者眼中是大名鼎鼎的「木人巷」。
我跑「兩會」的前十年,最驚心動魄,也最能重新喚起新聞激情的確就是政界要人闖關「木人巷」的場面。在「木人巷」中,記者突擊,部長突圍,記者與部長成了互相面對面比拼的「功夫高手」。回溯到2003年換屆時刻,當時場景,香港文匯報記者的記敘歷歷在目:「高官闖關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一言不發,徑直往里走,有人顧左右而言他,有人侃侃而談,且戰且退,亦有人嚴藏身份,跑步入場。 由安檢門口至通往二樓的樓梯,記者足足圍了四五層。目標人物混在人堆中將頭埋得再低也無法在如少林寺木人巷的記者夾道中不被認出,可說是難逃『法眼』。如是熟口熟面的部長,實時會被記者『呼喇』一聲圍個鐵桶陣,不『榨』出些許信息,休想脫身。有面口較生的部長韜光養晦,衣著樸素,又將證件佩戴於外套內,以為可以『蒙混過關』。孰不知記者也機靈,凡是懷疑的堵截對象,絕不放過。」
在木人巷中,記者追新聞的衝動乃至無禮,部長的持重與涵養都是「特色鮮明」。「有大膽的記者為了『拿料』,更顧不得禮儀,邊說話邊毫不客氣用手撥開部長的外套前襟,部長的證件一下子暴露出來,記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部長的名字看得一清二楚。面對記者的『無禮』,到底是部長『大官有大量』涵養好,未多加責怪。」
當時我就在場,這個部長就是時任監察部長的李至倫,當時記者大膽撥看部長名牌,李至倫「儼而溫」,邊回答提問邊向前走,好像這些狂妄記者不是挑戰者,而是他的學生和孩子,他有關監察工作的簡潔回應,回答個人生活時的爽朗笑聲至今猶在腦海。那時要評「最有涵養的部長」,李至倫當之無愧。
還原「跑得最快的部長」經典一幕
「部長通道」前傳1998年至2007年這十年,最典型一刻,甚至可以稱著轉折時刻的一幕就是追問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07年突圍「木人巷」中,央行行長周小川被中外記者評為「跑得最快的部長」。他奔跑的速度與耐力竟超過年紀輕輕的記者,追也追不及!
直到今年兩會,周小川身肩制訂貨幣政策之重責,更有一行三會新動向之際,向來是記者圍攻重點目標。平時,他在「木人巷」中亦是學者風範,有問必答。但那天,離開會還有五分鐘,記者還不肯罷休,怎麼辦?嚴守紀律的周小川有大將智勇,甩開記者大步流星直奔會場。但他「目標」太大,木人巷變陣為追索團,黑壓壓一群記者持著「器械」,嘈雜聲陣陣掩殺追來。
周小川當斷則斷,起步奔跑。緊緊追住他的我,突然發現周小川調整步伐弧度,我來不及轉彎,一眼看到原來是教育部前副部長張保慶走過來,看到他那一雙布鞋,部長中唯一的布鞋,多樸素的部長!一瞬間想起,張保慶斥責地方官員沒有把大學生的貸款的事放在心上,曾怒斥:「政令不出中南海!」此刻的他,也停下腳步為周小川與記者們讓路。幸好周小川的快捷與禮讓,否則又會再現記者衝撞跌僕的尋常一幕。我奔跑的瞬間有種感動,為兩位高官在繁雜社會的「木人巷」中,所持有的那種為政的果斷執著與為人的厚道禮讓。
我想很多朋友當感謝未曾謀面的新京報著名攝影記者趙亢留下這寶貴的一瞬間。狂追不捨的兵陣,奔跑的弧度,紅地毯上的布鞋,更有不確性的危險充溢其間,這絕非官媒對話,問詢的常態。
記得我當年氣喘吁吁在最後一刻當周小川要進入一樓會議門廳前追到他,遞上名片,我才有機會問到當時甚囂塵上的路邊社傳言,「海外媒體說您要調上海市當市長」,周小川即刻明確回復我兩個字「瞎說」。當第二天,我的獨家報道「權威人士:央行行長變動是謠言」見報,可謂轟動一時,海外的傳言即時平息。我在想,如果有一個常態的聚焦熱點,澄清謬誤問答的平台,那有多好。
香港記者體驗「攔部姐」 直面輿論 回應關切
2008年起,兩會北門「部長通道」在新的十年里,漸趨成型,記者提問小切口,蘊含大戰略,官員直面輿論,坦率回應民眾關切,成為新常態。「你坐飛機延誤過嗎?」「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怎麼實現?」「私家車能不能參與專車運營?」「購買新能源汽車能否享受減稅讓利?」……這是2015年全國兩會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媒體記錄下的記者們拋出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的是國務院各部委的負責人,「部長」的態度和聲音,都第一時間從這裡傳遞出去。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羅洪嘯在人民大會堂北門部長通道,作為媒體代表邀請時任國資委主任王勇接受中外媒體訪問。網絡圖片
我的同事羅洪嘯,也是追訪周小川畫面中的跑得最快的女記者。有趣的是,她從和我們一樣在人民大會堂追著部長蠻撞瞎跑,在「部長通道」設立後,搖身一變成一名溝通部長與媒體的大名鼎鼎的「攔部姐」。
媒體熱詞「攔部姐」何解?「攔部姐」即是在部長進入北門外,自告奮勇去攔截部長到通道發佈台上的美女記者。一直到2013年,「攔部姐」這一熱詞達到顛峰,褒貶摻半。原來一位來自四川的經濟類報紙記者,面對部長由於「生拉硬拽加賣萌」,讓該詞紅透網絡,而這種「粗暴」方式終在2014年被終結。
全國兩會期間,媒體代表羅洪嘯在部長通道邀請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肖亞慶接受中外媒體訪問。網絡圖片
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羅洪嘯在前幾年充當「攔部姐」時,曾經攔截下王勇、肖亞慶、李毅中等經濟領域部門高官,一時間和部長同上各大報紙版面。我笑問她的成功秘笈是不是也是「生拉硬拽加賣萌」,當然不是。由於她是長期做經濟領域報道與多位部長熟識,部長見到她的邀請也願意做答,雖然洪嘯不是這七個字的顛狂狀態,但她笑言,如果再發展下去「也可能難以避免」。
部長和記者一樣,沒有人再願意回到那種「木人巷」的危險狀態,但也沒有人願意這種「生拉硬拽加賣萌」的娛樂搞笑狀態。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新聞局的負責人其實也一樣,這兩年,他們在探索著搭建官媒互動、更有效、更生動的平台狀態。
兩會加持 部長主動回應關切成新常態
2014年以來直到2016年今年兩會,「生拉硬拽加賣萌」的攔部姐消失了。當時,當「攔部姐」消失後,許多等候採訪的記者都對能否有部長停下來接受採訪表示了懷疑態度,甚至有人斷言不可能有部長主動停下來接受採訪。很快,很快,記者們就發現自己的判斷有誤。這三年,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官員在入場前即到位協調、服務,老記者們主動配合有禮引導,共和國部長們更是配合,或更有主動走上前台回應媒體關切。
2016年的兩會,政協開幕式第一次北門「部長通道」發佈會開門紅,中外媒體人紛紛點贊政協新聞局的主動服務,大家更對3月5日人大開幕式更多部長,更主動的互動,更有料的回答充滿信心。
2016年兩會,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走出部長通道後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並合影留念。王曉雪 攝
我親歷的有一個細節可當作印證,也是「部長通道」未來能更長,更有料的諫言的注腳。政協開幕式部長通道發佈台前,雖然只有監察部長、教育部長回答記者提問,外界朋友們以為是部長們躲,但我現場所見,由於只有一個話筒平台,更多的部長因時間有限而被「放過」。當部長走過發佈平台後,我和同事王曉雪追上了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他坦率回答了我們「供港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敏感問題,小小一個細節,可見共和國部長們更主動,更開放,直面民生,直面媒體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