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3月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近期全國生豬平均出欄價格刷新了近5年新高。眾所周知,豬肉價格漲跌對CPI的波動影響很大。2月份,當月CPI漲幅攀升到2.3%,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豬肉價格同比上漲25.4%。今後較長一段時間,豬肉價格仍然有可能較大幅度地上漲,原因是目前生豬存欄量處於較低水平,也就是說,豬肉「產能不足」,供給增長可能跟不上需求增長。那麼,今後幾個月,CPI漲幅會受到豬肉價格上漲的推動而維持較高水平。
從今年前兩個月的走勢來看,今年的CPI漲幅會高於去年。1月和2月的環比漲幅分別比去年同期高0.2和0.4個百分點,這使今年CPI在開始階段就站得比去年高,因此,可以預期,基本上每個月的CPI同比漲幅都會比去年同期高。去年全年CPI漲幅為1.4%,那麼,今年會超過1.5%,超過2%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可能接近3%的目標線。如果CPI漲幅長時間維持在2%以上,人們就要討論通脹風險了。
但是,由於CPI上漲中有豬肉價格這個因素,很多人反對目前存在通脹風險的判斷。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就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沒有通脹,拿掉豬以後全是通縮」。他認為,超發的貨幣被股市房市泡沫吸收,但未流入實體經濟,因此未傳導到CPI、PPI等。因此,現在「資產泡沫大於滯脹風險」。
我們認為,防範資產泡沫的確是當前的首要問題,但對滯脹風險也不能掉以輕心。實際上,這兩者是互相聯繫的,通脹導致負利率,會使人們將更多儲蓄用於投資,不斷吹大資產泡沫;資產泡沫則吸走實體經濟的資金,造成供給效率下降,滋生滯脹風險。兩者共同的原因是貨幣超發,以及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渠道不夠通暢。兩者共同的防範措施是堅定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疏通渠道。
豬已經不是第一次跑出來干擾人們對通脹的判斷了。自2004年起,關於CPI上漲是由「豬週期」引起(或者說物價結構性上漲)還是通貨膨脹導致的爭論就不斷發生。當年,CPI漲幅躥升到了3.9%,人們對通脹風險的擔憂油然而生,央行先上調了一次準備金率,後上調了一次基準利率,多年來不斷放鬆的貨幣政策開始收緊。但有人認為,CPI大幅上漲主要是由於糧食、豬肉等價格上漲,物價並沒有普遍上漲,實際上,CPI八大分類指數中,當時有四類是下降的。因此,他們認為,應對CPI上漲的正確措施是平抑農產品價格,而不是收緊貨幣政策。筆者當年就持這種觀點。
農產品價格經常性地大幅波動,是由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的。以豬肉為例,在肉價上漲的時期,養殖戶會增加餵養量,導致供給大幅增長,對肉價形成打壓,於是養殖戶又減少餵養量,供給隨之減少,於是又出現肉價上漲,新的週期開始。這就是所謂「豬週期」。「豬週期」是導致CPI漲幅在2007年和2011年攀升至5%上下的重要原因,這兩年豬肉產量都是下降的。
但我們也看到,2008年和2010年CPI大幅上漲(分別為5.9%和3.3%)時,並沒有出現豬肉或糧食產量下降的情況。我們認為,「豬週期」和農產品生產週期並不是影響CPI走勢的決定性因素,在通脹加劇的週期,豬肉和糧食價格也有很大可能大幅上漲,這又會進一步擴大CPI的漲幅。也就是說,豬肉價格在相當大程度上被通脹決定。而通脹主要是由貨幣超發導致的。2007年到2011年間(除去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次年2009年)是劇烈通脹的時期,根本原因是2002年起M2持續高速增長,多數年份增長率高達17%上下。2011年以後,M2增長率下降到14%以下,2012年以後的CPI增長率才下降到3%以內,並逐漸下滑。2015年M2增長率較2014年上升,通脹壓力可能因此上升。
豬肉等農產品的生產不像工業產品那樣具有較大彈性,因此,其價格對貨幣供應的變化有較大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來說,豬肉價格可以看作通脹的先導指數。通脹週期來臨時,豬肉價格先漲,其他產品價格逐漸跟進。2007年八大分類指數五升三降,到2011年就全部上漲。因此,當前豬肉價格大漲,可能是通脹風險的先聲,對此應有所警惕。實際上,現在的情況已經是只有一類指數沒有上漲,與其說拿掉豬以後全是通縮,不如說拿掉能源以後全是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