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創業者」鄭志剛和他的K11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3-30]
   

鄭志剛 圖片來自網絡。

【文匯網訊】「我是一個特殊的人。」這是香港地產大亨鄭裕彤的長孫鄭志剛見到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

怎樣「特殊」?在交換名片時,鄭志剛執意要給兩張,一張寫滿了他在家族產業中的多個頭銜: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聯席總經理,新世界中國地產、新世界百貨中國、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另一張則寫著一個他更在意的身份,K11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37歲的鄭志剛,不僅覺得自己的身份特殊,更認為自己不依靠家族獨自創業的歷程、創業的領域以及創業的收穫,與不少人心目中的「富三代」形象相比,很特殊。

據經濟日報報道,作為創業者的鄭志剛,談起自己的經歷眉飛色舞。鄭志剛目前每月有一周時間在內地,其中大部分時間在北京。「我非常看好內地及內地市場,接下來我要把K11中心延伸到許多內地城市。」鄭志剛躊躇滿志。

從香港「火」到內地誌

2009年,從瑞士銀行回到新世界集團任職3年以後,30歲的鄭志剛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藝術購物中心——香港尖沙咀K11藝術購物中心,除了很多第一次登陸香港的品牌商戶之外,香港K11還展示著13組價值上千萬港元的藝術品。K11在開業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並且收入比整改前翻了3倍。根據2015年的財務報表,香港K11的出租率接近100%,每月平均客流量超過130萬人次。

在香港K11取得成功後,鄭志剛開始佈局內地。2013年6月,上海K11正式開張,並一次又一次地引發了上海熱潮。2014年3月,上海K11舉辦了莫奈畫展,異常火爆,為期3個月的展覽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師的作品,觀展總人數達到35萬人次。其收入不僅包括門票,還包括近800種與展覽相關的衍生產品,展覽期間商場的營業額也增長了20%以上。嘗到了甜頭的上海K11,在2015年11月又推出了「跨界大師·鬼才達利」展覽,又一次吸引到近20萬觀眾。根據統計,上海K11藝術購物中心平均每月的客流量超過100萬人次。

上海K11的成功也讓鄭志剛對未來的內地市場充滿了信心,他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10到11個城市再開16個K11項目。

很多人將K11的成功歸納為藝術與商業的簡單結合,在香港K11開業並迅速取得很好的銷售業績之後,周邊也很快有了許多模仿者。鄭志剛認為,他們並沒有看到K11真正的精髓。「他們只學到了皮毛,以為擺幾件藝術品在那裡就可以吸引人流,卻看不到我們在背後所做的大量工作和積累的底蘊,好的硬件我們有,但是更重要的是軟件的力量,這是我們比其他模仿者強的地方。」K11擁有的藝術團隊是鄭志剛頗為看重的力量,「我們的燈光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團隊來調的,不是隨隨便便佈置的。」這種不放過任何細節的精緻追求可以說是K11在運營架構上與其他購物中心最大的不同。

社會效益和商業利益雙贏

談及創建K11的最初設想時,鄭志剛說:「我對藝術一直很有興趣,很想推動現代藝術給大眾欣賞。2008年時我覺得零售業非常同質化,從我們收集的VIP顧客數據裡也可以看到,顧客越來越年輕,而且開始對一些過去固有的商業模式產生厭倦。我學過藝術,也熱愛藝術,就想把藝術的大眾化推廣和商業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香港的K11。」25歲到4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是K11的目標客戶。「因為他們對新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想像力。」

「把藝術推向大眾」,在鄭志剛的概念裡,這樣的目的讓K11不僅是一種商業創新,更是一種社會創新,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和商業利益的雙贏,「這種雙贏才可以讓這種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鄭志剛眼中的K11並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購物中心,而是一個可以讓顧客充分感受的空間,在這裡,你可以購物,也可以欣賞各種現代藝術品,還可以在都市農莊等景觀中感受與暢想。

儘管莫奈畫展等大師作品展覽吸引了公眾最多的注意,但是把西方頂尖藝術品帶到中國並非鄭志剛對於K11設定的全部藝術表現模式,他的願景在於把中國的年輕藝術家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軟實力。因此,越來越多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出現在K11內。「希望以後K11可以變成當代中國藝術、當代中國文化的一個軟實力符號,讓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讓中國人在其中找到自豪感和認同感,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出來的品牌。」

為了更好地讓藝術推廣和商業模式相結合,2010年,鄭志剛創辦了K11藝術基金會,通過K11購物中心的盈利來支持基金會運作,通過基金會運作各種展覽,再吸引購物中心的客流。「基金會的目的在於為當代中國藝術搭建一個生態平台,把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向社會大眾,促進新一代藝術家和新一代公眾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希望通過K11和新一代共同成長。」

厚積薄發的創業

如此看重K11藝術基金會創始人這個身份,既是因為鄭志剛熱愛藝術,也因為在這裡,他是一個創業者而非繼承者。鄭志剛14歲時去美國讀書,4年以後考入哈佛大學東亞文學系。

結束大學生活後的鄭志剛,先後加入了高盛和瑞士銀行這樣的頂級投資機構,他把這一切經歷都看做是日後幫助自己能在商界獨當一面的學習與積累。直到2006年,鄭志剛選擇回歸新世界,但他並沒有待在香港,而是來到了新世界中國地產位於北京的管理中心,在這裡,他擔任決策者副手的角色。「我感覺這是個學習的好機會,我可以瞭解內地文化和內地人的做事方式,也可以練習我的普通話,內地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沒有外界感覺的那麼複雜。」鄭志剛說。

如今,深深打著鄭志剛個人烙印的K11越來越為人所熟知,作為創業者的鄭志剛也有了越來越厚的底氣。回首自己的創業經歷,鄭志剛認為,「失敗是為後來的創業成功積累的最好功課」。

      責任編輯:陳敏
四部門:醫療糾紛責任未認定前不得賠錢息事      [2016-03-30]
中紀委:百名海外「紅通」已四分之一到案      [2016-03-30]
全球能源互聯網落地 東北亞率先聯網      [2016-03-30]
巴特爾辭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 布小林任代主席      [2016-03-30]
中方反對日本炒作「中國威脅」      [2016-03-30]
「創業者」鄭志剛和他的K11      [2016-03-30]
天津市公安局局長趙飛被任命為副市長      [2016-03-30]
歸僑女作家陳慧瑛新書首發 30萬字述鄉愁      [2016-03-30]
海南官員張力夫退休後被開除黨籍      [2016-03-30]
駐馬店原書記劉國慶受賄7千萬受審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