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王珉初到吉林時,全省各界曾為迎來一名「懂經濟」的省長而歡欣鼓舞。不過不久,人們覺得他有些紙上談兵,硬把蘇州的經驗移植到東北,無異於橘生淮北則為枳。
王珉:鎩羽東北
據廉政瞭望報道,3月4日早上,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遼寧省人大代表在駐地見到了老書記王珉。當時正值早餐時間,王珉也神色如常地回應眾人。可就在上午10點,王珉因嚴重違紀被查的消息就公佈。所有人都清楚,短短兩個多小時內,王珉的命運已經出現逆轉。
王珉擁有顯赫的從政履歷。他擔任正部級領導長達10餘年,兩膺封疆重任,先後出任吉林、遼寧省委書記,去年7月調任十二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珉高校教師出身,博士生導師與訪問學者的經歷,更讓其擁有了「學者型領導」的美譽。
一名坐鎮東北10餘年的儒將,最終因腐敗落馬,有人深感惋惜,也有人拍手稱快。
「蘇州經驗」
1950年,王珉與雙胞胎哥哥一起降生在淮南九龍崗礦路公司醫院。父親王積惇寄望兄弟倆能利國利民,為他們取名王琍、王珉。
大哥王琍繼承父親衣缽,成為淮南的醫學專家,王珉成為博士以後學而優則仕,最小的弟弟王瑋赴美深造,不僅拿到博士學位,還成為生理學終身教授。王家一門兩博士,在淮南傳為一段佳話。
42歲時,王珉擔任南京航空學院(後更名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院長。原本能夠在學術領域取得更大成就的王珉,卻在44歲時步入仕途,升任江蘇省省長助理。
踏入政壇的王珉,一路順風順水。經過兩年省長助理的過渡,於1996年升任副省長。2002年,王珉躋身省委常委之列,並兼任蘇州市委書記。
多年以來,「蘇州經驗」一直是王珉頭上的耀眼光環,對於王珉主政蘇州時期的政績,外界褒揚頗多。不過,一名蘇州當地的企業家對此卻有不同見解:「早在王珉來蘇州工作以前,當地便實現了經濟起飛。況且他只在蘇州待了兩年,許多工作尚未付諸實施。說王珉主政期間,締造了什麼經濟奇跡,有些言過其實。」
另一名蘇州的公務員認為:「王珉或許沒有締造經濟奇跡,但卻創造了『蘇州經驗』。」王珉來之前,蘇州經濟已然一枝獨秀,卻有些悶聲發大財的意味。王珉善於總結經驗,更懂得包裝造勢,什麼「昆山之路」「親商理念」,弄出許多概念。加之媒體跟進報道,令蘇州風光無限。「正是在王珉主政時期,『蘇州出經驗』的說法在全國叫響。」
初到東北
緊隨著「蘇州出經驗」之後,2004年,王珉調任吉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隔年1月出任省長。
2004年,恰逢中央啟動「振興東北」戰略。王珉此時調任吉林省長,被外界解讀為肩負重要使命。吉林各界也曾為迎來一名「懂經濟」的省長而歡欣鼓舞。
初到吉林時,王珉頗為高調。他頻頻接受媒體採訪,談施政規劃。因為來自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王珉身上還有一種優越感。在各種會議上,他反覆提到一件事:「2004年吉林省GDP總量為2958.21億元,而一個蘇州市的GDP為3450億元,一個省卻敵不過一座城市。」
在制定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時,吉林省發改委原想在2004年基礎上增長20%,王珉覺得太低了,應該增加一倍。發改委的負責人表示壓力很大,但王珉認為,即便增加一倍,這增速也比蘇州慢多了。
吉林一名副廳級退休官員介紹,當初有媒體報道,說王珉調任吉林後,南方的企業家蜂擁來吉林考察投資。還有人說,等著吉林省「兩會」結束,王珉代省長的「代」字去掉,他們就正式簽投資協議。後來在一次會議上,王珉也提到這事,表情頗為得意。
不過很快,王珉的高調便難以為繼。2005年1月,王珉正式就任吉林省長,當年上半年,吉林GDP增長8.5%,增長速度跌落到全國倒數第一。
另一名退休官員表示,經過一段時間接觸,許多吉林省的幹部對王珉有了新的認識。他的確有幹事的勁頭,工作節奏很快,一些做法也很新派,比如提倡開短會,以前的政府工作報告通常15000字,他親自砍到8000字。不過,此前被眾人寄予厚望的「懂經濟」,倒有些紙上談兵。「王珉動輒就說蘇州如何如何,卻不知道,吉林的狀況和蘇州有天壤之別。硬把蘇州的經驗移植到東北,無異於橘生淮北則為枳。」
與王珉有過接觸的一位吉林經濟學家表示,王珉出身書香門第,言談舉止間有學者派頭。但要說他「懂經濟」,卻真是拔高了。「不對一個地方的情況做具體分析,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政策,就一門心思移植外地經驗。這叫哪門子懂經濟,分明是書獃子氣。」
通鋼事件
繼黯淡無光的經濟數據之後,王珉很快又迎來主政吉林期間的最大敗筆--通鋼事件。
2009年7月24日,「通化鋼鐵部分職工因企業重組問題聚集上訪」的群體性事件震驚全國--參與通鋼改制的民營企業方代表、北京建龍重工集團總經理陳國君被毆致死。吉林省國資委宣佈建龍鋼鐵永久退出通鋼重組。至此,一場由當地政府強力推動的、民營企業參與的國有企業改革,宣告失敗。
通鋼事件發生的背景,正是王珉一手推動的吉林國企改革。赴任吉林之初,王珉就力主對當地國企進行改革,隨著他在2006年升任省委書記,這一工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蘇州的國企改制以快著稱,王珉主政蘇州時,曾創造了僅用一年半完成1034家單位改制的紀錄。按照他的計劃,吉林必須在一年內基本完成816家省屬國有企業的改制任務。
不少人詬病,王珉的許多商界朋友來到吉林,參與了這次國資改革,裡面或許存在權錢交易。有當地人士介紹,「暫且不論王珉是否存有私心,即便他出自公心,這場改革也注定會遭遇波折。東北的國企基礎、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蘇州能比嗎?蘇州的國企改制尚且花了一年半,吉林那麼多困難國企,想在一年之內完成改制,簡直是天方夜譚。」
通鋼事件之後,吉林官場流傳出一種說法--王珉捅出了個大簍子。
王珉力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還有一名左膀右臂--時任吉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田學仁。田學仁在擔任吉林市委書記、延邊自治州委書記期間,口碑便不好,坊間關於其受賄賣官的傳聞很多。王珉卻對其賦予重任,讓田主抓國企改革。田學仁落馬後,暴露出在國企改制中存在大量權錢交易。
政策本身值得檢討,加之所用非人,王珉將「蘇州經驗」移植吉林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
2009年,王珉離開吉林,調任遼寧省委書記。在就職演說中,王珉表示:「在東北三省中,遼寧經濟總量最大,工業化程度最高,發展的基礎最雄厚,我深感責任重大,擔子很重。」
王珉說的這番話,在外界看來似乎說明他被重用了。但官場內的人都知道,王珉是懷著苦澀的心情離開。一來他推動的改革近乎失敗,二來他來吉林之初,頭頂耀眼光環,在政壇上更進一步的願望很強。最終平調到另一省,和他的期望有落差。
坐困遼寧
從2009年到2015年,王珉主政遼寧長達6年。與剛到東北時的意氣風發相比,王珉在這6年間卻顯得頗為低調。他極少主動接受媒體採訪,對拋頭露面的機會能推就推。
王珉在吉林、遼寧兩省的口碑相差很遠。儘管主政吉林時遭遇挫折,但他離任時的幹部大會上,掌聲多次響起。在許多吉林的幹部看來,王珉是想幹事卻沒幹成事。而在遼寧期間,王珉卻難脫惰政之嫌。
主政吉林期間,王珉週末加班是家常便飯。然而在遼寧,他週末經常去北京,或者回江蘇。
關於王珉的各種負面傳聞,也在其主政遼寧期間增多。一批來自南方的企業家時常出入王珉的家,和他打得火熱,其中一家來自江蘇的房地產企業,在瀋陽、大連多地開發有高檔樓盤。瀋陽商界還盛傳,王珉的女婿名下有多家企業。甚至在私生活方面,亦不乏各種小道消息。
瀋陽一名退休官員表示,王珉赴任遼寧時,曾說遼寧在東北三省中發展基礎最雄厚,可在他離任的2015年,遼寧的GDP增速全國墊底。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他身為省委書記,絕對難辭其咎。
遼寧省委書記任上,刻意低調的王珉卻時常在全國「兩會」上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2012年,王珉被記者追問出身遼寧的王立軍的情形;2015年,王珉又替一名身處輿論漩渦的笑星闢謠:「這次他不也來開政協會了嘛,他一切正常,什麼事也沒有。」據說,因為總被追問敏感問題,王珉曾訓斥宣傳部門人員工作不力。
到了今年「兩會」,王珉自己卻成為了新聞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