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習近平首論林業與全面小康之關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4-07]

【文匯網訊】林業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辯證關係是什麼?4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給出答案:「『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據「學習中國」大數據平台顯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論述林業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成長壯大。我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十三五」時期的中國林業帶來一系列新機遇。

首先,過去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給今後的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長期以來,我國人工造林工作做得是好的。現在樹更多了,山更綠了,全民綠化意識深深根植於人民心中。同時,必須看到,我國自然資源和自然稟賦不均衡,相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的期盼,我國森林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夠。」 2015年4月3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相比,生態欠債依然很大,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缺林少綠依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給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4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五中全會,包括今年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的這種迫切要求給林業發展一系列新機遇,也給林業發展帶來歷史上最艱巨、最繁重的生態建設任務。

最後,森林資源面發展空間很大。第一,實現2020年森林增長目標任務艱巨。我國2020年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3%的目標。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佈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國務院發佈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森林「雙增」目標前一階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積增長目標已完成,森林面積增加目標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結果反映森林面積增速開始放緩,森林面積增量只有上次清查的60%,現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積比上次清查少396萬公頃,僅有650萬公頃。同時,現有宜林地質量好的僅佔10%,質量差的多達54%,且2/3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投入越來越高,見效也越來越慢,到2020年如期實現森林面積增長目標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第二,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面臨壓力巨大。5年間,各類建設違法違規佔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其中約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區毀林開墾問題依然突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態建設的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的壓力日益加大。第三,加強森林經營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國林地生產力低,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69%,人工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52.7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徑只有13.6厘米。齡組結構依然不合理,中幼齡林面積比例高達65%。林分過疏、過密的面積占喬木林的36%。林木蓄積年均枯損量增加18%,達到1.18億立方米。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的潛力還很大。第四,森林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積僅佔13%,可采蓄積僅佔23%,可利用資源少,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更少,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時,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產品短缺的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新挑戰帶來新機遇。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戰勝困難,必將為林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實現林業的跨越式發展。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全國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幹下去,堅定不移愛綠植綠護綠,把我國森林資源培育好、保護好、發展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予林業發展新內涵

新內涵一:「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

山是載體,財富在林。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他還強調:「森林能夠美化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2013年4月2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不可想像,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麼樣子。」森林是水庫。森林在水的自然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樹總是同水聯繫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樹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樹下的枯枝敗葉和疏鬆多孔的林地土壤裡被蓄留起來,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過蒸發返回大氣。1公頃森林一年能蒸發8000噸水,使林區空氣濕潤,降水增加。森林是錢庫。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中強調:「發展林業是閩東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林業是閩東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地方農業、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出口創匯的重要基礎。」「什麼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麼時候閩東就致富了」,「造林綠化、振興閩東是一項充滿希望的事業。」森林有著取之不竭的巨大效益,「錢庫」就是其中經濟效益的形象比喻。森林是糧庫。習近平要求,要從「美化、淨化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的高度認識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離不開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生態、綠色、無公害本來就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而提高森林覆蓋率,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將產生持續、長久的生態效益,乃至造福子孫萬代。從這個角度,森林是現代農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和依托。習近平以「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科學論斷,揭示了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的基本屬性,也是對森林的戰略定位。從林業中求生存、求生態,從林業中盼溫飽、盼環保,也已經在閩東得到了成功的驗證。

新內涵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基本生存資料得到滿足和初步達到小康以後,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的方向是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全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總體上表現為在加快生態環境建設速度和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並且由單純的數量增長向速度質量並重轉變。這一轉變賦予林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以新的內涵,極大地豐富著林業建設的內容和形式。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欄目中就提出了「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著名論斷,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習近平接著強調:「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2006年習近平對「兩座山」的辯證關係進行了縝密論述,他指出:「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三個階段實現了兩次關於「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思想超越,但是,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基本內涵之上。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再次闡述「兩座山」的辯證關係:「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後,他回答學生提問時堅定地說,「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習近平的「兩山」理論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未來,引領中國邁向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三、林業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林業發展的新內涵以及面臨的新問題都亟需有新舉措開闢新路徑,邁向新徵程,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做出更大貢獻。

第一,堅持發展新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行動指南,也是林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林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林業重大科研項目,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發展林業,提高林業信息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強化科技對現代林業發展的支撐。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在鞏固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建設水平和保護優勢的同時,抓緊補齊濕地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短板,實施一批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促進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引導各地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強化生態紅線觀念,節約、集約使用林地、濕地等資源,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用共享發展理念凝聚現代林業建設的各方力量,充分認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走「建設人人參與,成果人人共享」的現代林業建設道路。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投入現代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合作領域,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2016年4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參加義務植樹,身體力行在全社會宣傳新發展理念,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第二,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在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習近平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工作中來,每一個公民都要切實承擔起植樹造林的義務,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要認植、認養、認管一片林,自覺成為綠化山川、綠化城市、綠化鄉村的參與者、踐行者,讓植樹造林成為全民參與的共同行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量。2014年4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每一個公民都要自覺履行法定植樹義務,各級領導幹部更要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2015年4月3日,習近平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植樹造林,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第三,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我國林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林業,農民是林業建設的主力軍,而農民的林業也是落後地區的林業,同時又是生態壞境脆弱地區的林業。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建成小康社會,既存在著發展階段所特有的矛盾與衝突,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林業面臨著既要推動區域經濟迅速發展,又要在發展中防止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的破壞。這是在特殊發展時期的兩難選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201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後發優勢。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要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真正使貧困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惠。」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宣傳教育、創新活動形式,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不斷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依法嚴格保護森林,增強義務植樹效果,把義務植樹深入持久開展下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責任編輯:劉健
習近平: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一個支部      [2016-04-06]
習近平兩會後出訪拓展我國外交新佈局      [2016-04-06]
習近平會見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      [2016-04-05]
習近平: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精神      [2016-04-05]
美方積極評價習近平核安全峰會講話      [2016-04-02]
習近平出席伊朗核問題六國機制領導人會議      [2016-04-02]
習近平在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上的講話(全文)      [2016-04-02]
習近平出席核安全峰會後啟程回國      [2016-04-02]
習近平在第四屆核安峰會發表講話      [2016-04-02]
習近平會見阿根廷總統馬克里      [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