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馮健文)為配合香港特區政府逐步增加利用天然氣發電之政策,中華電力公司正研究在本港設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日後可直接從國際市場採購價格具競爭力的液化天然氣,擴闊供應來源,提高議價能力及成本效益。接收站初步選址為大嶼山南面的索罟群島東面海域,短期內完成研究,向環保署提交工程項目簡介後,會再進行環境評估。中電現階段未能估計接收站的造價及啟用日期,以及對電價的影響,但表明設施最終定可令客戶及香港受惠。
現時中電的發電燃料組合,煤約佔42%,約32%為核電,餘下約25%為天然氣,天然氣來源分別來自西氣東輸和向中海油買氣。
中電商務高級總監趙安天昨日與傳媒會面時指出,為配合政府計劃在2020年將本地發電燃料組合中天然氣的比例增加至約50%,以及保障本港有穩定、可靠及不同來源的天然氣供應,中電正研究設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從世界各地採購的天然氣。
趙安天解釋,接收站是由一個碼頭,及一艘長期泊在碼頭、已安裝了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設施的船隻組成。當運送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停靠碼頭後,液化天然氣會由喉管輸送至長期泊在碼頭的船隻上儲存,有需要時就利用船上的再氣化設施,將液化天然氣還原至氣體狀態,再經管道輸送回發電廠,再配電予用戶。
他指出,本港引入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有不少好處,除可從國際市場採購價格具競爭力的天然氣,不用只依賴目前內地的來源,可以多一個選擇外,在海上設置接收站的工程較在陸上建造簡單,一般只需兩年;面積不足1公頃,比一個足球場更小;因遠離民居,對環境的影響亦較小;且現時已有不少地區,包括中國內地及印尼等已採用此技術,因此香港也不應落後於大勢(見表)。
選址方面,趙安天表示,需要考慮多項因素,包括海事安全、環境保育、水流水深等,初步選定於索罟群島東面海域建造,再興建約40公里至43公里長的管道,輸送回中電於龍鼓灘的天然氣發電廠。
他預計,未來每年會有30艘至50艘運載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靠泊碼頭,船隻可容納1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此外,中電正商討與其他電力及能源公司合作,展開有關計劃。
興建接收站或會穿越海岸公園及影響中華白海豚的棲息,趙安天指出,研究於短期內完成後,他們會向環保署提交工程項目簡介,之後就會開始進行詳細的環評工作,所有對環境及海洋生態影響的評估,皆會包括在環評報告內。他承認,鋪設管道期間或會對環境造成短暫影響,但會將影響減到最低。
雖被記者多番追問,惟趙安天表示現階段未能評估建造成本及啟用後對電價的影響,因為計劃仍處初步階段,造價很視乎設計及選址等因素,指「外國管道距離短,幾億可以搞掂,人地幾億,可能你要幾十億,所以唔想喺度誤導大家。」至於對電價的影響亦暫難評估,但他表明,設施最終定可令客戶及整個香港受惠。
中電曾於2006年建議在大鴉洲興建陸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但項目被環保團體激烈反對,以及政府亦落實西氣東輸,中電最後擱置有關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