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談論90後,第一印象是什麼?非主流?腦殘?自我?抑或個性?獨立?創新?
《人民日報》報道,如同當年一批「叛逆」的80後橫空出世引得社會輿論沸反盈天一樣,隨著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批年輕人走進社會大眾視野,90後逐漸成為一種輿論關注的社會現象。
到底誰算真正的90後?
90後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真實的面貌和輿論展現出來的面貌一樣嗎?細究起來,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一個判斷:個體千差萬別,給整個群體貼任何標籤都有誇大其詞的嫌疑。
所以有人認為,這其實是個偽命題。90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個體都有獨特的個性,非要把他們刻畫到一個臉譜裡,難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有人認為,90後的年代劃分並不恰當,90後應叫「95後」更準確些——中國在1998年前後告別了短缺經濟,「95後」的童年生活處於商品相對豐富的年代,這造成了「95後」與1995之前的截然不同,而從經濟社會發展對人的影響看,1985年—1995年出生的一代反而更有相似性。
但這些似乎都無法阻止「90後」這一概念及相關話題的流行。在網絡媒體上,諸如「90後母親吸毒孩子餓得吃紙」「90後畢業生兩年換了7份工作」之類抓人眼球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在一段時期內,90後常常被描述得像是外星物種,有研究者曾經統計,某網站2009年以「90後」為標題的新聞,發現明顯偏向負面「荒唐事或不理性行為」的報道占53%,而明顯偏向正面的報道只佔7.51%。近年來,這種現象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扭轉,但90後在求職、創業、婚戀、消費等方面的一些言行卻每每引發輿論熱議。更有媒體追問,90後,到底怎麼了?
儘管以時代劃分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時代造成的人的問題,似乎又有一定的客觀性。90後之所以會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熱門標籤,引發眾多輿論熱點,無疑有其社會時代背景。我們看待90後現象,不妨把眼光放到這個時代背景中去考量,我們在熱議90後現象時,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訂盒飯」?
近年來,在關於90後的討論中,消費行為及由此產生的消費觀無疑是一個較為惹眼的話題。此前媒體渲染的「90後不買房」「90後揮金如土」可謂這些消費行為的極端。但90後普遍有著天然的超前消費觀念、更偏重於個性化消費卻是普遍的共識。
90後成長的時代,恰好趕上消費主義興起,他們是中國最先體會到消費文化魅力的一代人,這讓他們很難在商品市場中保持「淡定」。另一方面,比起上一代人,90後的家庭經濟條件更為優渥,很少再受限於物質的匱乏與生存的壓力,他們的消費需求自然沿著馬斯洛需求層次上升,更在意尊重和自我實現。這種消費觀念在中國當下或許還很新鮮,但從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看,在世界上已並不稀奇,甚至早已成為一種潮流。輿論對於90後消費觀念的批判,毋寧說是在社會劇烈變遷中,對於這種新消費觀念的擔憂與恐慌情緒的反映。
與90後的消費行為同樣備受社會輿論矚目的,還有90後迥異的職場行為。隨著90後步入職場,90後閃辭、90後工作不靠譜、90後難管理的新聞也不絕於耳。在被媒體稱為「90後入職元年」的2012年,一則「90後實習生拒幫老師訂盒飯」的帖子曾引發熱議,事情的經過是在一次策劃會上,部門主任對一名90後實習生說:「麻煩你開完會給大家訂盒飯,按人頭,我請客。」結果該實習生很認真地說:「對不起,我是來實習導演的,這種事我不會做的。」
而最近,一則《一張圖看懂70後80後90後的區別》的帖子火遍網絡,其中一條區別就是:「70後是加班狂,80後拒絕加班,90後拒絕上班」。似乎步入職場的90後總給人一種任性、自我的感覺,以致有人感慨,「遇到90後,我十幾年的管理經驗要清零了!」
同樣,90後創業近年來也引起輿論熱議,但與對90後工作態度的批判相比,輿論對90後創業卻追捧有加,尤其是在互聯網和創意文化產業等領域,90後創業者們展現出了獨特的創造力。有行業報告分析,當今中國的創意文化產業中,80%以上的從業者為90後,尤其是在動漫、遊戲產業,90後成為絕對主力。張天一用互聯網思維賣米粉,郭列用臉萌霸佔了朋友圈頭像……來勢洶洶的90後創業者們的創新打法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卻往往能收到「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效果。
90後的職場行為和創業奇跡看似是兩個極端,但其實卻展現了他們相同的職場觀:你若端著,我就無感。比起上一代人,90後更不願意盲目聽從領導的安排,更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打破不合情理的規則。
這代人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更想去做酷的、好玩的事情。如果說上一代人在職場中所處的社會規則是金字塔式,即年齡更大、經驗更豐富者佔據更頂層的位置,那麼90後們正在讓管理規則變得更扁平化和自由化:許多90後創業者的公司沒有辦公區的隔板,沒有老闆的封閉辦公室,也沒有條條框框「一本正經」的制度——他們會根據貢獻值,用文化標籤、興趣喜好,構建一種全新的「秩序」。
90後不僅是一代人,更是一種價值觀
不少青年問題研究專家用「自我」或「自我表現」來概括90後的特點。中國青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認為,90後的「自我表現」特徵,並不是一種負面的社會標籤,而是90後進入相對豐裕社會必然出現的社會事實,這是發達國家進入豐裕社會後必然出現的優先價值觀轉換的社會發展規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體現。
有人認為,90後這種對「自我」的張揚其實代表的是新時代下崇尚多元的價值觀。從80後的「叛逆」到90後的「自我」,代際更替的過程同時也是「自我表現」意識從覺醒到張揚的過程。伴隨並影響這一過程的,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90後身上崇尚自由、多元、個性化的精神來自自身的文化臍帶,並將影響一生。而整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終將通過這種代際更替來實現。因此,90後代表的其實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思維習慣,而我們在對90後做出一番品評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感悟一個新時代。
審視後輩幾乎是人類處理複雜代際關係的共同手段,在美國也曾經有過「嬰兒潮世代」「X一代」「Y一代」的討論。只是我們在審視90後這一群體的同時也不要忘記:90後是一個複雜的龐大群體,這群看起來都一樣的人,其內部千差萬別。90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籤,更不是幾個被熱炒的人物,而是一種開放性的思考心智。
不管怎樣,這個橫跨近10年時間長度的人群,正在為這個時代提供更多元的、同時也需要仔細分辨的聲音,以及眾聲喧嘩背後那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