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迂迴生死線 血淚臥戰場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5-05]

【文匯網訊】(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七十多年前,日寇在盧溝橋發起攻擊,揭開了全面侵華序幕。《大公報》記者范長江第一時間趕到盧溝橋畔。此後,《大公報》戰地記者兵分多路,方大曾在平漢路、孟秋江在同蒲路,邱溪映在寧夏綏遠,他們不畏生死,深入前線,記錄下了中國軍人的英勇。南京大屠殺發生後,張季鸞奮筆寫下了《為匹夫匹婦復仇》,筆伐日寇。《大公報》義不受辱,誓言絕不在日寇鐵蹄之下辦報,輾轉遷離天津、上海、漢口。這是一份在生死線上堅持出版的報紙。

孟秋江南口險中暗槍

孟秋江1930代中期與范長江在西北結識,隨後加入《大公報》,他曾擔任《中國的西北角》一書的編輯。由於出色的戰地新聞報道,他與范長江並稱《大公報》「兩江」。盧溝橋事變後,孟秋江成為《大公報》在華北戰場的記者,在前線與官兵們共同經歷生死,記錄了南口血戰的全過程,留下了《橫嶺城觀戰》、《戰地夜色》、《南口迂迴線上》等眾多關於戰爭場景的描寫。

撤離大同城時,孟秋江險些被暗槍擊中。他在發給報社的文章中描述了當時的危險:「三隻兩個機頭的敵人重型轟炸機,向泉口那邊飛去,經過我頭頂上空,躲入樹底下,打開照相機預備照的時候,後面青紗帳裡啪的一響,子彈嗤的穿過樹葉,接著又來一槍。」

方大曾英勇殉國

綏遠抗戰爆發後,《大公報》記者方大曾將鏡頭對準了嚴酷戰爭,而且每次都主動要求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有一張方大曾拍攝的照片是兩個戰士背著炸藥包往前頭跑,張在璇說,那時候沒有長焦,離人的距離只有一兩米才能做到,肯定是冒著槍林彈雨。

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發來的一篇文章:《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之後,他失蹤了。方大曾,筆名小方,北京人,失蹤的那一年,他只有25歲。

方大曾的家人,一直在根據報紙上的報道來掌握他的行蹤。9月30日之後,就再也沒有他的稿子出現了。直到1949年以後,家人仍然在到處尋找他。方大曾的母親生活在北京市東城區的院落,始終沒有搬家,她與兒子有一個約定:「永遠不會離開協和胡同7號。」

范長江一線報道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戰役期間,《大公報》僅范長江一個人就先後發表了6條專電、3篇戰地通訊,將勝利的消息第一時間傳遞給了國人。范長江之子范蘇蘇說:「當時其他報紙都非常驚訝,說《大公報》消息怎麼那麼快。因為我父親到前線以後,深夜借用人家軍用電話,王芸生經常半夜不睡覺,就是等我父親的電話口述稿件。所以《大公報》的消息最快,經常是這邊打完仗,第二天早晨讀者就能看到。」

對於戰地記者的貢獻,當時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在武漢說:「國家民族的境遇,戰地記者看得最清楚。諸君在敵人炮火中,在戰士血跡上,認識了國家,認識了民族,也認識了自己。這種鍛煉,是有無上價值的。」

1938年10月27日,武漢失守。《大公報》不得不撤往重慶。在漢口的最後一期版面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這一年多,實在無成績,但自誓絕對效忠國家,以文字並以其生命獻諸國家,聽國家為最有效的使用。今後到了重慶,而心神卻在大別山邊,在鄱陽湖上。同樣的,在江南,在塞北,在淮上,在粵東,我們永遠與全國抗戰軍民的靈魂在一起。」

      責任編輯:梁瀟瀟
《一份報紙的抗戰》紀錄片首映      [2016-04-25]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迂迴生死線 血淚臥戰場      [2016-05-05]
中國廣電成中國第4大電信運營商      [2016-05-05]
新疆將打造8個超千億產業集群      [2016-05-05]
憂陸客降溫 台旅遊業者倡品質游      [2016-05-05]
國家衛計委:禁止醫院出租科室      [2016-05-05]
史上首次!中央軍紀委派駐10個紀檢組      [2016-05-05]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任中財辦副主任      [2016-05-05]
中央軍紀委首向軍委機關和戰區派紀檢組      [2016-05-05]
湖南貪官李自成外號「闖王」 稱沒有不敢幹的事      [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