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于珈琳 盤錦盤山報道)位於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的「河蟹之都」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日前再次迎來一年一度河蟹放流野養公益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6年的這一活動今年逐漸完成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廣泛參與的轉變。據悉,本屆放流公益活動將分為7、8兩日兩批進行,每天放流扣蟹400萬隻,分別在遼河沿線、溝盤運河盤山段、盤山縣現代農業示範區等地進行。近年來,河蟹放流已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上萬戶百姓受益,年均社會收益增超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時通過創造稻田混養的盤山模式等,有水就有蟹的自然生態得到恢復。
此次放流的幼蟹為如紐扣大小的扣蟹,僅有1歲的它們被放流進廣袤的遼河水系中,經過約一年時間就會成長為重量普遍達3兩、膏滿黃肥的「盤山(盤錦)河蟹」,進而成為廣大老百姓們致富的資源。到去年底,當地已累計放流扣蟹2000萬隻,放流大眼幼體12.5億只。
經濟和生態效益雙收
盤山縣是中華絨螯蟹的主產地之一,目前,盤山的河蟹產業規模和效益居全國縣級之首,近年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河蟹養殖規模達85萬畝,河蟹產量3.6萬噸,產值27億元,可實現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河蟹產業從業人員達到7.8萬人。河蟹銷往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新西蘭,年出口量超1200噸,年出口創匯額超1200萬美元。
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生態環境改善成果顯著。作為遼河水系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隨著攔河水壩等設施的興建,洄游繁殖的河蟹一度險些絕跡。為了保持生態,盤山攻克了人工育苗、稻田混養、增殖放流等多道科技難關,讓素有「塞北江南」美譽的盤錦市,再次恢復了有水就有蟹的自然生態。此外,隨著近年來河蟹放流範圍的不斷擴大,瀋陽、鞍山等周邊市縣區也再次出現了河蟹的身影。
技術創新助縣域經濟
自1985年盤山縣開創性地成功開展蟹苗人工孵化試驗研究,並填補遼寧水產科研空白以來,先後創造了「種養結合、稻蟹雙贏」的稻蟹立體生態綜合種養等新技術新模式,依托當地政府提出「稻田養蟹、蟹田種稻、大養蟹和養大蟹、稻蟹綜合種養」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目前,此間稻田養蟹面積已達40萬畝,占養蟹總面積的47%。全縣稻田養蟹萬畝以上的鄉鎮10個、稻田種養新技術示範園區15個,10畝以上稻田養蟹農戶3萬餘戶。
盤山縣的河蟹產業經過30餘年發展,以技術創新解決了水稻種植和河蟹養殖中的矛盾,創造了盤山模式。與通常模式相比,稻田種養新技術可實現稻田養蟹畝增效益800余元,畝綜合效益可達2200元以上,並推廣並輻射到20余個省市和地區,建20多個示範試點,全國輻射推廣面積達到了150多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