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全國三分之一土地已流轉

2016-05-23

【文匯網訊】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經流轉。全國2.3億戶承包土地的農民中,6600萬戶或多或少地流轉了土地,這為農業發展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新華社5月23日報道,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採訪時介紹,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開啟的,新形勢下也必須把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作為主線。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經流轉。全國2.3億戶承包土地的農民中,6600萬戶或多或少地流轉了土地,這為農業發展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何召開會議?

農業農村又出現很多新情況問題

這次農村改革座談會選在安徽小崗村召開,透露出什麼信號?陳錫文說,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非常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這也是這次座談會為什麼選在小崗村召開的深刻涵義。

農村改革是否成功是有標準的,一是契合農業和農村特點,二是兼顧國家、集體、農民三者利益,三是真正調動農民積極性,四是能夠解放農村的社會生產力。當年在總結提升小崗村的改革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個基本經營制度是整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重大制度性成果,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選擇這個節點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與當前的背景和形勢息息相關。「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今年又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農業農村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糧食在連續12年豐收之後,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糧食生產從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在這樣的背景和全局性工作要求下,「三農」工作不能放鬆,要牢牢抓住、緊緊抓好、不斷抓出新的成效。

如何做好主線?

農村土地改革不能一陣風一刀切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對此,陳錫文表示,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開啟的,新形勢下也必須把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作為主線。當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處理土地問題的一個重大創新是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分置並行,順應了農民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意願。

從我們瞭解的情況看,目前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經流轉。全國2.3億戶承包土地的農民中,6600萬戶或多或少地流轉了土地,這為農業發展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涉及全局性的改革,要審慎穩妥。發展農業現代化沒有一定規模是不行的,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下子很快完成。要把選擇權給農民,不能替代農民去選擇。無論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還是農民進城,黨和政府可以引導示範,但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一陣風、一刀切。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管怎麼改,還是有底線的,就是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如何推動改革?

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

對於當前深化農村改革還有哪些領域需要重點推進。陳錫文指出,一是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清產核資,查清有多少家當。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讓農民能夠民主參與。更重要的是把集體資產確權落到每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上,讓他們擁有更多獲得感。

二是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現在土地流轉之後,出現了多種經營形式,只要是有利於農村改革的,都應該支持。

三是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明確供銷社的定位,既解決好為農民服務,也解決好自身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矛盾,成為更具活力的為農服務體系。

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我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是不斷加強的,但形勢在不斷變化,既要求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又要求支持的方式和形式有創新,能適應新要求。

五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我國城鎮化率雖然提高很快,但進城務工農民並沒有能夠真正融入城鎮,要讓有意願、有條件的進城農民能夠定居落戶,並享受和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城鄉逐步實現均等化。

陳錫文表示,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做好「三農」工作的衡量標誌就是農民錢包鼓沒鼓。2010年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不能讓這個勢頭發生逆轉。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給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從歷史縱深來看,即使將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還有30%的人口、即四五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光重視城鎮化還不夠,必須同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要規劃先行,不要把城市建設的模式搬到農村。要體現農村特色,留得住鄉愁,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中華文化的根基、農耕文化的精粹。

責任編輯:李可為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