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大研以脊骨磁力共振精准診斷腰痛根源

2016-06-14
圖左:顯示沒有Modic異變的正常脊骨;圖右:紅色箭頭顯示出現Modic異變的脊椎椎骨體變化,透過異變範圍和受影響的椎體數量,可得知病人腰痛的成因和嚴重程度。圖左:顯示沒有Modic異變的正常脊骨;圖右:紅色箭頭顯示出現Modic異變的脊椎椎骨體變化,透過異變範圍和受影響的椎體數量,可得知病人腰痛的成因和嚴重程度。
Modic異變共分三型:I型為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血管纖維化和水腫;Ⅱ型為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脂肪細胞滲透;及III型為軟骨下骨硬化。Modic異變共分三型:I型為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血管纖維化和水腫;Ⅱ型為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脂肪細胞滲透;及III型為軟骨下骨硬化。
Dino Samartzis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在了解腰痛的成因上揭開新的一頁,磁力共振影像將有助醫生針對此類患者「度身定做」治療方案。Dino Samartzis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在了解腰痛的成因上揭開新的一頁,磁力共振影像將有助醫生針對此類患者「度身定做」治療方案。

【文匯網訊】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出現脊椎椎骨體變化,與長期嚴重的腰痛和下肢殘疾有直接關係,磁力共振顯示的脊骨影像將可用作診斷腰痛的關鍵指標。根據影像,醫生可得知個別病人的腰痛的成因和嚴重程度,並為病人訂立更完善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這一通過磁力共振檢查來識別腰痛的根源的突破性研究已在《Medicine》的最新一期醫學期刊發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自2001年起一直進行大規模的磁力共振掃瞄(MRI)人群研究,發現一種被稱為「Modic異變」的脊椎椎骨體變化,與椎間盤退變高度相關。是次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學系聯同芬蘭奧盧大學合作進行,為1,142名隨機抽樣的香港市民進行了MRI,評估各種脊骨退化,如各類椎骨體上的異變、椎間盤退化、椎間盤突出等,並以這些影像數據評定其與不同程度的腰痛和殘疾的關聯性。參加者平均年齡53歲,63%為女性,當中282(24.7%)名參與者有Modic異變。

研究發現,Modic異變分兩種類型:7.1%屬於I型(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血管纖維化和水腫),另17.6%屬於Ⅱ型 (椎骨終板異常及骨髓內脂肪細胞滲透)。研究人員發現,各類Modic異變均與長期嚴重的腰痛有關聯。 I型患者比II型的患者有更嚴重的疼痛,而II型的Modic異變則與下肢麻痺無力等殘障相關聯。

同時,疼痛和殘障的風險及嚴重程度均隨著Modic異變範圍和受影響的椎體數量而增加。

這是全球首個最大規模評估不同Modic異變的臨床研究,這項研究將很大程度地協助醫生作出準確的臨床評估和判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Dino Samartzis博士指出:「這項研究在瞭解腰痛的成因上揭開新的一頁,透過磁力共振影像,我們可以看見病人痛楚的根源。此研究為脊骨研究和腰痛治療帶來新的方向,除了更有效診斷腰痛病人,將來我們更可針對此類患者『度身訂做』治療方案,這將大大減少現時病人在治療腰痛上的時間和金錢,更可減低治療帶來的風險和龐大的醫療和社會成本。此外,此項臨床發現也讓我們開發更精確的方法防止脊骨和椎間盤退化。」

責任編輯:王一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