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將於2020年首發「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

2016-07-11

【文匯網訊】(記者 周琳 北京報道)中國在遙感科技的作用在國際得到更多的認可,國際最高規格的2016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11日首次在中國舉辦。記者從大會上獲悉,由中國研發的國際上首個對全球陸地、海洋和大氣水循環關鍵要素進行綜合觀測的「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已完成關鍵技術攻關,預期於2019年到2020年左右發射。

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類生活。目前在中國南方地區肆虐的洪水就是水循環在區域發生變化造成的。因此,進一步提高對水循環時空分佈特徵和變化規律的認識,提高預報能力,是當前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

大幅增強洪澇預警能力

該衛星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研究員施建成表示,針對這些問題,中科院計劃於2020年前後發射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 Water Circle Observation Mission)。衛星首次利用對水要素敏感的三個主被動微波的傳感器進行聯合探測,對土壤濕度、雪水當量、地表凍融、海水鹽度、海面蒸散與降水等水循環關鍵要素時空分佈的同步觀測將實現前所未有的觀測精度和系統性。

在技術上,研究團隊突破了包括大口徑網狀柱面反射天線、星上全極化微波輻射定標、寬刈幅高分辨率散射成像算法、高可靠長壽命轉動機構和有效載荷與衛星佈局設計等關鍵技術,為工程研製奠定基礎。衛星獲得的高精度觀測數據將提升現有模型的模擬能力和準確預報能力,在防洪抗旱、農業生產、水資源管理、糧食和生態安全等領域發揮作用。

「星座計劃」洞悉全球水循環

施建成表示,通過對水循環系統更加全面的觀測,可以大幅度提高水循環各關鍵參數的觀測精度和水循環過程的系統觀測能力,以滿足水循環系統研究的整體精確性、時空一致性和動態特徵分析以及相關模型模式發展的科學需要。

據悉,該衛星計劃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已與美歐多國研究團隊達成合作協議,衛星計劃實施後將以此為核心發起國際水循環觀測衛星星座,與美國「全球降水觀測計劃」等國家形成統一的「星座計劃」,對全球不同地區水循環系統的立體式觀測網絡。

責任編輯:leila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