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對南海和平穩定有這些貢獻

2016-07-12

【文匯網訊】不顧中方強烈反對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位於荷蘭海牙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當地時間7月12日發佈所謂裁決。據中國日報網12日報道,仲裁庭枉顧領土問題不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調整範圍這一事實,無視中國早已做出的排除性聲明,明目張膽擴權、越權,強行仲裁。某些國家也一唱一和,前呼後應,妄圖製造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破壞者的假象。

實際上,長久以來,中國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是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

下面,就讓我們梳理一下中國在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中所做的巨大貢獻,一一列明,擺事實,講道理,終結謠言,以正視聽。

航行安全 海上搜救

南海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世界近1/3的航運物流都經過南海,船舶通行密度大。但是,一直以來,南海通航環境複雜,很多海域礁石密佈,海況複雜,被視為「危險區域」。南海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設施、海上應急救助力量以及船舶溢油反應力量和設施不足,影響和制約了南海海域通航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為此,中國在南海島礁開工建設5座大型燈塔,截至目前已有4座建成發光,可提供綜合導航助航服務,承擔著服務航海保障、海上搜尋救助、航行安全等功能,成為中國在南海海域建設的重要公益性服務設施,大大提高了該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能力,是中國履行相關國際責任和義務的體現。

因此,中方對南沙部分島礁進行相關建設,不僅不會減損各國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與飛越自由,反而有利於共同應對海上挑戰,為航行安全提供更多保障。事實上,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與飛越自由從來不存在任何問題,也從未因南海有關爭議受到任何影響。

在加強海上搜救方面,中國負有南海大部分水域海上衛星遇險報警接收的職責。當獲悉海上遇險報警信息後,中國海事部門都會立即派出專業救助力量,並專門在西沙等地設置了3個救助站點,並長期部署專業救助船舶進行值守。

實際上,任何國家的船舶在南海遇險,進行求助時,中國政府都會在第一時間協調和派出救援力量前往救助。

2010年7月16日,33艘越南漁船共計426名漁民在西沙群島水域受到颱風「康森」襲擊,請求救助。中國對遇險漁民進行施救,越南漁民全部脫險。

2010年11月9日,巴拿馬國籍「JIANMAO9」輪,裝載3萬多噸鐵礦航經中國南海時,因船體嚴重進水沉沒,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後,立即派出救援力量,救起27名船員。

2011年11月21日,韓國籍船舶「BRIGHTRUBY」輪,航經中國南海時發生沉船事故,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後,與香港海上協調中心共同開展搜尋救助行動,共救起15名船員。

2013年10月18日,菲律賓籍高速客船「NONAN2」船,航經中國南海永暑礁海域時因受風浪影響偏離航線擱淺。海南海事局接報後,迅速前往現場開展施救,船上人員全部安全。

即使是與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中國在關鍵時刻仍然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盡最大努力施救,例如,今年6月,越南空軍一架蘇-30Mk2殲擊機在南海海域失蹤,而執行搜救任務的越南海警部隊的一架飛機也墜毀。在接到越南方面求助後,中國隨即派出救難船以及兩艘海警船會同中國海軍四艘艦艇前往現場配合搜尋飛機殘骸及機上人員。截至中止大規模水面搜救行動的7月1日,中方派出艦船共計28艘,飛機4架。總搜救里程近2.8萬海裡,總搜救面積近25萬平方公里。這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據統計,多年來,中國已在南海海域,多次成功地救助了包括南海周邊國家在內的遇險商、漁船和船員、漁民等共計3396人。

氣象觀測 防災減災

南海區域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海洋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平均每年約有10個颱風影響南海。

為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其中,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截至目前,中國氣象部門已開展南海區域精細化海洋氣象預報業務,及時向6000多艘船舶發佈預報預警信息;先後建成兩個海洋氣象廣播電台,每天播報預報預警信息10餘次,遇有颱風等災害性天氣還會增加廣播時次。

總之,中國在南海區域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伏季休漁 保護生態

南沙島礁及其附近海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獨特。由於過度捕撈現象長期存在,一些珍稀生物資源數量急劇下降,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以南海豐富的珊瑚礁資源為例,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過去10—15年中,珊瑚覆蓋率已經從60%下降到20%左右。退化的人為因素主要為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

為此,中國投入周邊國家無可比擬的大量經費從事珊瑚礁調查和生態保護與修復,而據瞭解,南海周邊國家較少有人從事這項工作。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對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保護海上漁業資源,提高漁民的生態與環保意識,中國不顧巨量經濟損失,從1999年就開始實施在南海的伏季休漁政策,今年已是第18個年頭。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漁船都在限制範圍內。單單2015年,海南伏季休漁漁船就達9000艘。這項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了南海漁業可持續發展,無疑也是中方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的體現。

有些國家污蔑稱,中國在南海島礁的建設對珊瑚礁造成大面積破壞。與這種「欲加之罪」相反,事實是,中國有關活動堅持「綠色工程、生態島礁」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經過深入研究、嚴謹論證,採取了全程動態保護措施,使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兼顧,實現南沙島礁可持續發展。中方有關建設活動完成後,將大幅提升有關島礁的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有關做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國際合作 聯合預警

在深化國際合作方面,為加強南海海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海上人命財產安全,我國遵循有關國際公約,主動倡議南海周邊各國在航行安全、海上保安、航海保障等領域,加強溝通合作,建立南海周邊國家海上應急事件聯合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目前,我們已建立了「中國—東盟海事合作機制」、「中越區域性搜救合作機制」等多個機制。其中,廣西防城市與越南廣寧省還建立了搜救小區協作機制,為南海國際搜救合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對於中國在南沙島礁進行的相關建設,中國政府也已表示,願在將來條件成熟時邀請美國及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利用相關島礁上的設施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減災等方面的合作。這充分說明,中國在南沙島礁進行建設,非但沒有威脅到所謂「航行自由」,非但不是為了中國的一己之私,而恰恰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承擔、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的體現。

對此,一貫叫囂中國的相關建設影響了南海的「航行自由」的美國也是不得不承認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格林納特即說,如能夠使用中方建設設施共同開展人道主義救援減災領域合作,有利於南海地區的航行安全、有利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莫把善意當軟弱

以上種種,充分體現了中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善良意願,也展示了中國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的積極擔當。

然而,有人卻把中國的善良當做軟弱,無論中國怎麼解釋,如何說明,他們偏偏選擇充耳不聞,聞而不應,或反其道而行之,故作他解,呼朋喚友,一唱一和,以圖達到其私利。他們的私利是什麼?無非就是要蓄意挑起爭端,攪亂南海原本和平穩定的局勢,趁虛而入,藉機漁利,對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崛起道路進行挑釁,散佈中國威脅論,妄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挖坑、使絆兒。曲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強推仲裁、散佈南海航行不自由謠言,種種行徑,令人髮指。

「德不孤,必有鄰。」不管有關國家怎樣造謠生非,堅持正義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眾多海洋法專家學者仍然紛紛發聲支持中國的立場。中國並不孤獨。因此,中國堅定踐行國際法治,堅定維護國際和地區規則的一貫行為不會變,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不會變,和平崛起的道路也不會因為一塊小小的絆腳石而中斷。

善意不是軟弱。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但也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的苦果!

責任編輯:萊拉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