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李昌鴻 緬甸仰光報道)「緬甸是我們港商在東南亞的最後一塊風水寶地,就像當初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如果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福源製衣(緬甸)有限公司總經理龐志偉對文匯網記者表示。感同身受的港企Bossini國際負責緬甸和珠海業務的總經理張國榮發現,以前港企對於投資緬甸還比較猶豫,或觀望,或小心試探,「但現在來緬甸考察的港商看了一兩次後便立馬拍板建廠。」今年以來,珠三角港企明顯有加速轉戰緬甸的趨勢。有港商告訴記者,美國上個月正式取消了對緬甸制裁,大量珠三角港企正準備直接「衝過去」。
緬甸,作為東南亞面積第二大、人口約5400萬的國家,自2003年對外開放以來,以其低廉的成本吸引了全球大量製造業紛紛進駐,尤其是今年3月由昂山素姬任國務資政的緬甸新政府實現權力平穩過渡後,緬甸已成為吸引全球尤其是港資、中資的磁鐵。
中山工廠產能縮三分二
記者到設於緬甸的福源製衣廠採訪,龐志偉說,早在2013年,因看到緬甸正在開發,成本又低,出口歐盟和日本免關稅,便與其他兩個香港合作夥伴在緬甸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租廠開辦製衣廠。
「目前珠三角人工成本是緬甸的4-5倍,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已被高成本逼著撤往東南亞窪地緬甸。」張國榮稱,數年前幾乎難以找到港企的影子,但如今已有不少僱員達到數百甚至數千人的港商製衣廠,並形成布料、膠袋、印染等上下游產業鏈。這種現象也存在於塑膠、製鞋和玩具等行業。
與香港朋友於2000年在中山三鄉開辦製衣廠的龐志偉,正是為了降低成本,才將工廠遷到緬甸。現在,他們中山工廠產能已縮減了三分之二,僅剩100多人,而緬甸工廠工人有三四百人。鑒於美國最近取消了對緬甸制裁,出口美國的棉織和化纖分別可以享受15%和30%的免關稅,他準備大幹一場。
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
「現在,我們可以大量接美國訂單,我打算年底盡快將工廠工人擴充一倍,至700人,從內地購買了兩百多台電動縫紉機也已運過來了。明年我甚至還打算在附近另租廠房,大幹一場,將工人規模擴充至1500人,較現在規模翻兩番。」龐志偉說出心中的宏圖。
與福源製衣類似,記者在鄰近仰光省北部的勃固省國道附近看到,港資鴻喬(緬甸)製衣有限公司的規模十分巨大,佔地60畝,員工達3300人,是福源製衣的近十倍,建有三個大型車間、一個倉庫和外籍高管宿舍,每個車間建築面積為2-3萬平方米。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賴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為歐洲一大型服裝品牌代工,生產針織、毛線和內衣,出口德國、英國等。賴先生表示,他們公司在惠州設有工廠,2013年年底在緬甸建廠,此後每個月新增兩三條生產線,今年初第三個廠也已滿員運作。
每週新增一條生產線
Bossini國際(羅氏家族)同樣也十分看好緬甸機遇,其緬甸工廠總經理張國榮告訴記者,他們是2014年來緬甸投資2億港元租地建工廠,面積6萬平米近百畝,開廠近一年,聘請了2000多個工人,生產T恤出口歐美。現在是每週新增一條生產線,他對緬甸工廠的前景表示樂觀。
「現在我是每個月增加一條生產線,每條線50人,現有250名員工,未來數千平米空廠房將很快利用起來,還將新增20條生產線。」港企順發製衣(緬甸)總經理彭康文說,他們去年2月在勃固省建廠,佔地10畝,今年1月投產,生產胸罩和內衣,出口歐美。
除了製衣業已形成膠袋、包裝、印花和紙箱等上下游產業鏈外,在製鞋、塑膠、玩具等行業,港商、台商和內地商人等外商也形成相互配套和上下游供應鏈關係,以實現抱團爭奪緬甸商機。而福源製衣股東之一辜偉明透露,他日前在緬甸出差,大量香港朋友和同行都打聽緬甸情況,尤其是美國取消制裁後,他相信將有大量港商直接衝進緬甸。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