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特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新局面正在形成

2016-12-09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馬琳)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到底如何?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研究中心、曲阜師大等機構近日在北京聯合發佈《2015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報告》、《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狀況報告》等研究報告。報告表明,2015年,中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供應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態勢,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但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持續低迷可能是未來一個時期的常態化特徵。

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生產與市場供應狀況良好,有效滿足了國內需求,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水平,合格率達到了97.1%,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1%、95.6%、97.6%、99.4%和95.5%。食品工業持續增長,繼續鞏固其在國民經濟中重要支柱產業地位,較好地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報告認為,現階段中國主要食用農產品數量供應充足,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多種隱患。在生產環節,生產環境污染嚴重,農獸藥使用過量;在加工環節,小而分散的加工企業和作坊,一味節省生產成本而降低對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投入;在流通環節,供應組織落後,溯源管理機制尚不健全;到了消費環節,也因為消費者食用農產品安全消費的科學素養不足,容易產生食源性疾病甚至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報告還介紹,2015年間全國發生了26231起食品安全事件,平均每天發生約71.9起。事件發生的數量排名前五位的食品種類分別為肉與肉製品、酒類、水產與水產製品、蔬菜與蔬菜製品、水果與水果製品。

研究團隊專家徐立青教授說,從源頭上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因素最主要在於土壤污染和農藥過量施用。此外,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與不規範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仍舊嚴重;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比例仍居高不下、重金屬超標風險等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系列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事件和食物中毒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暴露出了中國食用農產品在供應鏈全過程中的弊端。」研究團隊專家尹世久教授說。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吳林海教授指出,雖然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探索中逐步優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市場與社會間,地方政府負總責與治理能力間的匹配關係,體制滯後是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2012年、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對全國10個省(區)相對固定的調查點進行的大樣本調查顯示,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持續較為低迷。

「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持續低迷可能是未來一個時期的常態化特徵。」吳林海教授表示,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呈較為低迷的狀態與「總體穩定、趨勢向好」食品安全走勢相悖的原因是多元且十分複雜,最根本的原因是受頻發的重大食品事件、社會輿論環境與公眾非理性心理與行為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研究團隊建議,中國食品安全事件仍將處在高發期,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環境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淨化,部分公眾的非理性心理與行為難以在短時期改變。因此,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會同相關職能部門經常性地展開公眾的非理性心理與行為的調查報告,並及時發佈調查報告與有價值的案例,引導公眾準確認識食品安全風險。

據瞭解,《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與《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是教育部批准,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承擔的2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培育的發展報告,此次是研究團隊連續推出的第五個系列年度報告,也是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承擔的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東方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