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南方周末》12月23日刊發年終長篇特稿《十八大以來這四年》,分習近平的改革時間、習近平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的治黨方略、習近平的外交新局四個篇章。特稿約2萬字。全文如下:
「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之一:習近平的改革時間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並重
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開拓,奮發有為,開闢了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這四年,是摸著石頭過河與強化頂層設計並重的改革時間。在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想的引領下,圍繞全面深化改革60個方面、336項具體措施,中國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相關領域改革全面推進,世界矚目。
這四年,是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關鍵階段。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經濟奮力實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這四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直擊積弊、扶正祛邪,重構政治生態,黨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加,執政能力不斷提升。
這四年,中國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推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徵程。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迄今四年的關鍵節點,本報系統梳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實踐,尋找發展奇跡背後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敬請垂注。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國對許多問題已經心明眼亮了,或者說改革已經有了潛水艇,是不是用不著「摸著石頭過河」了呢?當然不是。習近平認為,鄧小平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科學方法,現在仍然需要。
處理好改革的五大關係,包括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行,滿足現狀、故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行,吃以往的老本不行,躺在前任功勞簿上睡大覺更不行。
中國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已完完整整地走過了三年歷程。
三年前的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間」。此後經過了被稱為「全面深改元年」的2014年,以及被稱為「關鍵之年」的2015年,到了攻堅的2016年。
在今年1月11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廈的話,這三年是「夯基壘台、選材備料、立柱架樑的三年」。
回顧過去三年,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其他相關領域改革相繼展開,但也有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與設計的改革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面對改革的阻力,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表示:「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為全面深化改革定調
當然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有規則的,必須按照已經認識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2012年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選在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每到一處,他都聽意見、講改革。一路上,「改革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擲地有聲。在深圳蓮花山公園,還特地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塑像敬獻花籃。通過這次考察,習近平向外界展示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決心。
從擔任總書記到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一年,習近平為接下去要推行的改革進行了全面的準備。
首先是將全黨思想認識統一到「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的奮鬥目標上來。「兩個一百年」是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重申了這個目標。
在實現步驟上,中央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招」,從總目標上奠定了改革開放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團治國理政戰略中的地位。
有了統一思想,中共中央通過制定「八項規定」和強力反腐,不僅達到了整飭黨風政風、割除奢靡積弊的效果,也進一步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從而使改革加快推進。
2013年4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成立後,在討論過程中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個機構,強化了頂層設計和具體執行。
文件起草過程中,習近平於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到湖北考察了3天。通過這次在改革準備階段的考察,習近平第一次公開系統地闡述改革思路,這是他繼廣東之行後的又一關鍵考察,意義十分重大。
在湖北省領導幹部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處理好改革的五大關係,隨後又在武漢與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公開提出了改革要研究六大問題。這兩次會議全面系統勾勒了改革的路線圖。
習近平闡述的改革五大關係,包括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他還用一組排比句說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行,滿足現狀、故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行,吃以往的老本不行,躺在前任功勞簿上睡大覺更不行。」習近平認為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像,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幹,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
在改革的五大關係中,習近平講得最多的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佔了講話篇幅的40%。習近平說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對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有重要影響,「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國對許多問題已經心明眼亮了,或者說改革已經有了潛水艇,是不是用不著「摸著石頭過河」了呢?當然不是。習近平認為,鄧小平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科學方法,現在仍然需要。當然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有規則的,必須按照已經認識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
在習近平的系列重要講話中,有相當篇幅論述改革的方法論。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他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2015年8月,美國時代出版公司推出的《習近平時代》在紐約出版,其中英文版以10萬冊銷量登上美國亞馬遜中國歷史類第一名、全球政治領袖類第二名,是多年來在美國出版的銷量最高的中國版權圖書。該書緒論就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2016年4月,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予以轉載。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在考察湖北之前,改革要研究的六大問題已經形成,總書記湖北之行的講話被外界認為是「給接下來的全面深化改革定調」。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調研。這是4月25日下午,習近平在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向村民們問好。(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最具雄心的改革計劃」
英國《金融時報》稱2013年的這份藍圖是中國執政黨近年來最具雄心的改革計劃。當劉延東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的改革計劃時,「大家都被震驚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60個方面、336項具體措施,涉及內容之廣、規模之大為過去所罕見,引起廣泛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稱2013年的這份藍圖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執政黨近年來最具雄心的改革計劃。據英文《習近平時代》一書披露,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5天后,2013年11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訪美。當她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的改革計劃時,「大家都被震驚了」。
在改革的安排中,經濟體制改革是先導,混合所有制、財稅體制、金融外匯體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都是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這一重點展開的。
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利率市場化已經啟動,放開了一年期以上的存款浮動利率,民營銀行的開辦也已開始破冰。2014年銀監會批准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5家民營銀行籌建,今年上半年批准重慶富民銀行、四川希望銀行和湖南三湘銀行籌建。最近,安徽新安銀行也獲准籌建,至此,已有9家民營銀行獲准籌建。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方面,推行「三證合一」,方便了企業註冊登記。2014年全國平均每天有1萬家企業註冊,主要是私營、中小企業,2015年平均每天註冊的企業增加到1.2萬家,註冊資本為29萬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52%。財稅體制改革方面,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在全國範圍內全面試點。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全面推行「營改增」有望給企業減稅9000億元。
在經濟體制改革範疇內,自貿區的設立具有標誌性意義。繼上海之後,自貿區試點增加了天津、廣東、福建三個。2016年又批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7省份新設自貿區。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理論突破,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作用」上升為「決定性作用」。
要使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如何發揮政府作用就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句「有權不可任性」紅遍網絡。實際上「簡政放權」已成為本屆政府的「開門第一件大事」,而行政審批改革則是抓手和突破口。
通過簡政放權,中央政府定價範圍大幅縮減,定價種類由13種(類)減少到7種(類),具體定價項目由100項左右減少到20項左右,減少了80%。
不過,儘管國務院高舉砍向權力的大刀,但「變相審批」仍難絕跡。作為配套,國務院制定了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試點方案經過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後印發,按計劃試點工作將在2016年12月底之前結束。
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1970年代末啟動的改革主要以「破」為主,但這輪改革按照設計是要有「破」也有「立」,一般認為要想「立」就需要通過制度來保障。
作為重要的改革決策機構,中央深改組自成立至2016年12月5日共召開過30次會議,已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六大方面通過了195份文件,內容各有側重,但都注重制度的構建。
「制度」二字是近年各項改革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彙,諸如「制度設計」「制度建設」「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銜接」「制度安排」等。
如此強調「制度」,可以追溯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改革的「決定」中對制度取向的表述:「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據《人民日報》報道,這是中國共產黨文獻中首次出現「制度體系」「制度定型」的概念。
這份「決定」關於改革的具體部署中,也多處體現了對「制度」的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章節,就規定了「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保護是習近平在地方、在中央工作期間都極力強調的,他不止一次表達和推動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3年在海南考察時,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年7月,他到湖北調研經濟情況和改革情況,在湖北省領導幹部座談會上講了改革的五大關係之後,就又特意對生態文明進行了闡述。
「去冬(2012年冬)以來,我國再次出現大面積霧霾現象,再次敲響警鐘,如果放心呼吸的地方都找不到,再多錢也沒有用。」習近平說,過去是吃不飽肚子,現在是呼吸不上新鮮空氣,喝不上乾淨水,這個更嚴重。
談到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係時,習近平認為「要順應」,人要順應自然,要順應生態,「我們是勝不了天的」。習近平用他自己在沿海地區抗擊颱風的經驗為例,一年要抗七八次颱風,「我抗了幾十年,最後總結,抗颱風十八字訣,最後一個字就是『跑』」。他想以此說明對待自然「你只能順應,你不能對抗,否則要遭到報復」。
在論述生態文明時,習近平認為「生態不能建設,生態文明可以建設,生態是保護的問題,是順應的問題,怎麼建設它呢?搞一個假生態,那不行」。最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生態這一部分的標題就叫「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在各地考察中,習近平還強調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他點明了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有執行不力的問題,更與制度建設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密切相關。習近平指出,我們現在包括一些立法要跟上,有的處罰太輕,一次排放造成那麼大的損失,結果就罰個幾千塊錢了事。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本次改革六大主題之一後,中央深改組至少有5次會議討論過生態、環保的議題,審議通過了十多份跟生態環保有關的文件,包括《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
南方週末記者發現,為減少環保機構履職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中央深改組還通過了省以下環保執法機構垂直管理的試點方案,這也是一種制度安排。
強調「制度體系」的一個背景是,1970年代末啟動的改革主要以破為主,但這輪改革按照設計是要有破也有立,一般認為要想「立」就需要通過制度來保障。
根據文件的字面意思,本輪改革中特別強調的一項制度保障是「法治」。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以法治為主題的中央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被稱為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姊妹篇。
實際上,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後不久,司法領域的相關改革就已率先展開,2013年1月,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宣佈廢除勞教制度,這離十八大召開剛剛2個月,消息一出法律界一片歡騰。幾乎是在同時,信訪改革也開始啟動,影響最大的要數「訴訪分離」,其順利推行也同樣會為維護司法權威增加註腳。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法官檢察官遴選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等一些改革都已相繼啟動。
「刀把子」改革的同時,「槍桿子」的體系重塑也被提上了日程。2015年,中央對國防和軍隊進行了「革命性重塑」,彼時,軍隊的軍委總部和軍種、大軍區領導指揮體制,已經運行六十多年,各方人士紛紛猜測能有多大的改革空間,但最終的「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改革方案推進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引起國際社會的熱烈關注和好評。
與其他戰略部署一樣,這輪改革同樣強調了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也成了改革要解決的六大問題之一。
這幾年,中央制定了黨組工作條例,修訂了地方黨委工作條例,3年多來,至少出台或修訂的黨內規章制度55部。除了建章立制,中央在反腐上也重拳出擊,到目前落馬的中管幹部已達112人,落馬的「軍老虎」也將近50人,在查處腐敗案件的同時,紀檢體制改革被提上日程,中共中央先後修正了地方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權,實現了紀檢派駐機構的全覆蓋。特別是最近宣佈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反腐制度研究學者李永忠稱之為「重大政治體制改革」。
時間近半,「啃硬骨頭」任務艱巨
《人民日報》頭版文章稱,有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懶改、慢改、假改、不會改等現象。
按照總體部署,到2020年要完成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336項改革任務,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目前時間已經過了將近一半。
過去幾年的情況看,隨著「大限」的日漸臨近,每年的改革任務正在逐步增加,而且接下去的改革任務也會越來越繁重,這從每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上通過的文件數量不斷增加就可見一斑。
2014年,習近平主持深改組召開了8次會議,通過37份文件,平均每次會議通過4.6份,最多的一次通過6份。2015年,習近平主持召開11次深改組會議,通過了65份文件,平均每次5.9份,最多的一次通過10份文件。而今年習近平已主持召開的11次會議,通過的文件激增到了106份,平均每次9.6份,特別是8月份召開的第二十七會議,一次通過了14份文件,創下新高。
據統計,中央深改組在2014年確定了80個重點改革任務,2015年確定了101個改革任務。這些任務基本都已啟動,其中快速推進的改革包括,經濟領域的自貿區改革,政治領域的國防和軍隊改革,社會領域的全面放開二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都已取得明顯進展。
在已啟動的改革中,也有一些進度偏慢。專家注意到,在國企改革方面,國資委在2014年7月就公佈了第一批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名單,有6家央企榜上有名,但第二批試點名單至今沒有完整公佈,只有零星披露。2016年2月,誠通集團和國新公司被宣佈列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2016年6月,五礦集團與中國中冶正式重組,新組建的中國五礦被宣佈納入國企改革試點。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設時間表」,足見這項改革的艱巨性。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剛履新一個月的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記者會被問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國企改革,出台的文件不少,但真正落地的並不多」,他回答:「必須把改革做好,這是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者現在的心情。」
2016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巡視情況時,組長陶治國首先就提到「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到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緩慢,改革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
其他領域同樣也存在改革進展緩慢現象。2016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署名金社平的文章稱,有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懶改、慢改、假改、不會改等現象,其原因有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也有「半信半疑」隨波逐流跟著走的,還有一動自己利益就「三心二意」拖延甚至阻礙改革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工程,頭緒多,任務重,改革越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越強,越需要相關改革齊頭並進,相互支撐。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反覆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改革,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中央強調以督察促改革,改革推進到哪裡,督察就跟進到哪裡,通過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不斷提高改革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硬骨頭」再硬,也必須「啃下來」!
「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之二:習近平的發展思想
力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調研。這是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總書記這次就是來看「窮」的,要確保在考察中見群眾、聽真話、摸實情,絕不允許弄虛作假,並且要求村民有什麼說什麼,說不上來不要緊,但不能搞「培訓」,更不能「導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浙江到上海,深入基層調研考察一直都是習近平的工作習慣。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四年來,習近平在國內公開報道的考察有50多次,去了29個省市,累計調研時間100多天。
在習近平看來,「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四年來他每到一處,都會奔赴一線,先去百姓家裡、企業、科研院校看看,再與地方主官座談。
每一次考察目的不同,關注點也有變化。在河南等地考察時,他作出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判斷。在廣東、江蘇、湖北、重慶等經濟形勢較好的地方考察時,習近平關注「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的落實情況。在貴州、湖南、陝西等地的集中貧困連片區,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把脈「窮根」出對策。在青海、雲南、黑龍江等有綠水青山,卻缺乏「金山銀山」的地方,習近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向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
這四年裡,習近平在一次次深入考察中,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定調子,作規劃,出思路,推政策。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的特徵。經濟增速雖變為中高速,但在世界上仍屬於高速增長,領跑世界主要經濟體,2013-2015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約為26%。
經濟發展如長個子,18歲後就慢了下來
「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
在習近平的五十多次考察中,考察經濟發展佔了一半以上。
一個頗有意味的細節是,當下,經濟領域的炙手可熱的「新常態」,便是習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的一次考察中首次提出來的。當時,習近平說,「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很難說,關於新常態的靈感就是來自這次考察,不過他在各地考察的收穫,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新常態的內涵中。
習近平在各地調研中,新常態都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概念,像在浙江、貴州、吉林、重慶等地考察時,習近平的講話中都有新常態。這一判斷已成為中國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動發展的理論依據。
新常態是什麼?習近平比喻說,「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後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在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麼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但是對新常態內涵的理解,依然存在著誤區。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就舉了幾種極端的情況,「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他表示,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除新常態,在各地考察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一直是習近平關注的重點。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2016年5月16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會上特別聽取了江蘇、重慶、河北以及深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的匯報。
之前在幾個地方的考察中,習近平都重點考察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河北考察時,習近平選擇了號稱「鋼鐵產量世界第一」的唐山,也是供給側改革中任務壓力最大的省市。在與地方主官座談時,習近平特別提到希望唐山「爭取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
其實,根據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2016年初,國務院印發《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改革面臨的阻力不小,僅就鋼鐵去產能而言,2016年上半年,鋼鐵去產能達到1300多萬噸,只完成了今年4500萬噸目標任務的30%左右。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6月,國內粗鋼產量達6947萬噸,折合日均產量231.5萬噸,甚至超過4月份日均231.4萬噸的歷史峰值。
正如習近平所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能否真正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能否真正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考驗著各級政府的魄力和決心。
2016年12月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人民日報》常例推出長篇記者述評《中國經濟新方位》,幾乎佔了頭版下半版。熟悉中國的人都知道,一般在這種版位出現的文章,多是「社論」「任仲平」。可見,文章非常重要,中國經濟的新方位值得關注。
從「跟跑者」到「並行者」或「領跑者」
「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
如何適應、引領經濟的新常態?習近平2016年在重慶考察時,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開出的藥方」。
四年來,在習近平的執政思路中,「創新」始終佔據重要位置。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擺在第一位。
在習近平看來,「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當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於增強發展動力,但核心在創新」。
就中國經濟而言,雖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而創新能力不強,這是中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五十多次考察中,習近平多次都提到創新發展理念。盤點習近平在29個省市的考察行程,高新企業、科研院校幾乎是標準行程。
2013年7月,習近平在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觀看了光纖通訊、3D打印、生物質能源等創新成果展示。之後他指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
在重慶考察中,習近平去了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柔性屏、超高清顯示屏等產品前觀看演示,瞭解8.5代液晶面板生產工藝流程,用放大鏡貼著玻璃面板觀看裡面的電路。習近平表示,「創新作為企業發展和市場制勝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不能只是跟著別人走,而必須自強奮鬥、敢於突破。」他讚揚「創新人才猶如優秀種子,很是難得,要大力培養」。
這四年裡,圍繞「創新驅動」,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包括《關於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
從政府和社會層面,更多資金被投向科技創新活動。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43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其中企業研發支出超過77%。目前國內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而在一些航空航天、高鐵和核電等戰略高技術領域,中國正由「跟跑者」向世界「並行者」或「領跑者」轉變。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號飛船成功發射,和天宮二號順利對接,兩名宇航員在軌飛行3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成為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
幾年來,在高鐵等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領域,「走出去」戰略在複雜的海外市場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中一步步實施。中老鐵路已經開工建設,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也正式啟動,印尼的雅加達至萬隆高鐵也已開工建設,俄羅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鐵也在加快推進。
在核電領域,2016年9月中旬,歷經一波三折的博弈之後,中國擬占股1/3的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終於獲得了英國政府的批准。這意味著中國核電企業終於正式進入了英國核電市場。
「中國正在以一種不同尋常的國家使命感投入巨資推動創新,在核心技術上減少對國外的依賴。而中國雄心勃勃的創新舉動可能最終讓全球經濟再次走上一條更快增長之路。」《華爾街日報》近日援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稱,中國的研發開支在2009年超過了日本,在2013年超過了歐洲,而到2020年將有望超過美國。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近日也撰文稱,「中國有戰略、財力和決心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將發展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消費型社會,同時能夠成功規避週期性危機。」他說,「我很少對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樂觀,我認為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要比『中國經濟崩潰論』嚴重得多。我認為,危機後的世界經濟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帶動,將會陷入巨大困境。」
四十多年來,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貧
「四十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習近平的50多次考察中,有15次去看望了貧困戶,並且其中有3次專門就是奔著扶貧工作去的。
在習近平的心中,扶貧工作到底有多重要?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曾回憶,「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還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陝北一個小村莊當農民,一幹就是7年。那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當時和村民們辛苦勞作,目的就是要讓生活能夠好一些,但這在當年幾乎比登天還難。」
後來,習近平到了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時,「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較貧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的情形,心裡很著急,的確有一股激情、一種志向,想盡快改變這種面貌」。
就任總書記之後,他對貧困百姓的牽掛依舊,「四十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個月,習近平就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河北省阜平縣專門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這是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
這次考察是習近平自己提出的,當時領導機關明確,總書記這次就是來看「窮」的,要確保在考察中見群眾、聽真話、摸實情,絕不允許弄虛作假,並且要求村民有什麼說什麼,說不上來不要緊,但不能搞「培訓」,更不能「導演」。村民家裡也不許搞裝飾,要保持村裡生活的原生態,不要為這次考察活動添置哪怕一個新板凳。
這一規矩在之後的歷次考察中被延續。每次考察扶貧,習近平會到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去調研,而且要求「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習近平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從歷次考察的行程安排中也可見一斑。一般而言,習近平到地方考察的日程,多在三天左右,而去看望城鄉百姓往往會佔去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有幾次考察中,習近平下飛機後第一件事,就是去當地貧困戶家裡。
2016年2月13日,習近平一下飛機就前往自己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慰問父老鄉親,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4個多小時的看望調研活動結束後,又馬不停蹄趕回延安市,召集來自陝西、甘肅、寧夏的24位市縣委書記一起,討論革命老區如何脫貧致富。
當下,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脫貧的壓力正在層層向下傳遞。習近平2013年11月在湖南考察期間,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成為了當下扶貧政策中的主旋律。
在2015年11月末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中西部22個省份都立下了扶貧「軍令狀」。中辦國辦新印發的考核辦法顯示,如果扶貧出了問題,省級黨政負責人將被約談甚至問責。
各地紛紛制定貧困縣摘帽時間表。貧困縣較為集中的貴州省提出,到2015年要完成30個貧困縣摘帽,剩餘的20個貧困縣需要在2018年全部摘帽。
湖北省明確,全省37個貧困縣,以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標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70%以上的縣,需在2017年摘帽;達到65%以上、不足70%的縣在2018年摘帽;其他貧困縣在2019年全部摘帽。
按照現行標準,中國還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不含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至少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
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扶貧工作中「好啃的骨頭」也都啃完了,剩下的7000萬人大多是「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弱」的「硬骨頭」。
另外,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對減貧的拉動效應降低,而轉方式、調結構,壓縮淘汰一部分過剩和落後的產能,勢必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寶國擔心,「不僅會減少貧困地區新增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機會,甚至有可能出現一定比例的已外出勞動力回流。這將不僅僅影響計劃中的新增勞務脫貧計劃,還有可能增加返貧,從而增大2020年脫貧的壓力」。據他瞭解,「2015年我國新增10萬元非農業增加值的就業人數,比2010年降低了32%」。
精準扶貧在各地落實的過程中,如何做到「精準」,也是一個難題。2015年10月8日,審計署公告顯示,廣西馬山縣違規認定了3119名扶貧對象,其中有343名財政供養人員,包括村幹部、教師、行政人員等。
但是,成績是顯著的。2016年8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高度評價中國的扶貧工作,認為通過有針對性的多維減貧和精準扶貧,中國使6.6億人脫貧,為人類的包容性發展作出了貢獻。報告還特別以西藏自治區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為例,介紹西藏根據地方水資源等條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與包容性發展的成功實踐。
從12月下旬開始,中央對各省區市首戰之年脫貧攻堅進行評估考核。按照習近平的指示,對完不成節點任務或弄虛作假的,要「軍法從事」。
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
「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氣質量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
習近平五十多次國內考察中,最特殊的一次,莫過於2014年2月25日中午他現身北京南鑼鼓巷。當時恰逢「霾鎖京城」——連日來,北京遭遇重度污染天氣,連續四天北京都將大氣污染預警由黃色上調到橙色。根據橙色預警,公民應該注意健康保護,盡量避免戶外活動。這個時候,習近平不但出行了,而且沒有戴口罩。
在網友點評中,習近平這一次考察,被認為是與京城的百姓們「同呼吸,共命運」。
事實上,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也是貫穿習近平國內考察的一條主線。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就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4年2月,他在北京考察時談到,「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雖然說按國際標準控制PM2.5,對整個中國來說提得早了,超越了我們發展階段,但要看到這個問題引起廣大幹部群眾高度關注,國際社會也關注,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置。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2015年1月在大理灣橋鎮古生村考察時,習近平還特地同當地幹部合影,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希望「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16年1月在重慶,習近平要求「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16年8月習近平對青海的考察,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生態保護。3天行程中,習近平在察爾汗鹽湖關注循環經濟發展,到長江源村視察生態移民搬遷,去西寧看環境監測、光伏產業……行程全都是圍繞著生態保護進行。
對於青海的定位,習近平連用了三個最字:「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他還特別給青海省委、省政府下任務,要求青海「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
2016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叮囑黑龍江代表團要保護濕地,同時還詢問了大小興安嶺停伐轉型情況。兩個月後,習近平便來到黑龍江調研。專機從北京直飛「祖國林都」伊春,主要就是考察林區轉型。習近平還登上黑瞎子島,實地察看保護與開放開發總體規劃,要求保護生態,留一張「白紙」。
對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習近平早在11年前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4年5月習近平在浙江舟山調研時,聽說這裡正在規劃建設綠色生態旅遊景區,他重提往事,「我在浙江工作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是大實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個觀點,這就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就要奔著這個做。」
習近平說,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建設美麗鄉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經驗。浙江山清水秀,當年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確實抓得早,有前瞻性。
不可否認的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當下已經成了全民共識。
但北京的藍天,仍是習近平的心事。APEC期間,習近平說,「這幾天我每天早晨起來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空氣質量如何,希望霧霾小一些,以便讓各位遠方的客人到北京感覺舒適一點。好在是人努力天幫忙啊,這幾天北京空氣質量總體好多了,不過我也擔心我這個話說早了,但願明天的天氣也還好。」習近平的一席話,平實而厚重。有人感到了壓力,百姓看到了信心!
「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之三:習近平的治黨方略黨
不自我警醒,誰還能叫醒你呢?
2016年2月1日至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和駐贛部隊。這是2月2日,習近平在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堂開國元勳照片牆前凝視。(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八項規定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
「溫水煮青蛙,青蛙不知不覺就死去了。一個人也是如此,職務陞遷了,生活變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一個黨不能去自我警醒,那麼誰還能叫醒你呢?」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之後,中紀委「打虎」力度不減。2016年11月8日,六中全會後的首虎、原安徽省委常委陳樹隆落馬。3天后,原河南省委常委吳天君被查,緊接著河南省政府黨組成員路國賢在11月23日也被拿下。
半個月之內,3名中管幹部相繼落馬,給六中全會的主題「全面從嚴治黨」又增加了註腳。
全面從嚴治黨,有破也有立,十八大後反腐發力的同時,作風建設也在推進。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從嚴治黨必須從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做起,規定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將不能超標配備車輛,退任後要及時騰退辦公室用房。
這不是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在會上討論管黨治黨問題。十八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開了49次會議,其中至少有19次會議涉及治黨議題,涵蓋了黨的組織工作、紀檢工作、巡視工作、群團工作、統一戰線工作、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工作等各個方面,體現了治黨的全面性。
這些議題及隨後的具體工作部署顯示,幾年來,中共中央力圖通過思想來建黨,通過制度來治黨,通過規矩來立黨,將管黨治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趕考」遠未結束
腐敗「發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
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之後有兩次講話更顯意味深長。2013年7月,在革命聖地西柏坡,他告誡全黨,「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三年後,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
在「趕考」的路上,如何對待腐敗是一道繞不過的題。「如果習近平不反腐,再過10年就反不動了,那時候既得利益集團會變得很強大。」2015年3月22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時,曾這樣形容反腐的緊迫性。對此,中國共產黨有著足夠深刻的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明確使用了「致命傷害」和「亡黨亡國」這樣的嚴厲用詞,來說明腐敗的潛在危險。
十八大之後,從「首虎」李春城開始,至今已有112名中管幹部落馬,此外50名左右「軍老虎」被查處。與之前的反腐對比,此輪反腐的亮點之一是「上不封頂」,這四個字源自習近平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發現多少查處多少,不定指標,上不封頂。」
在他講話前不久,蘇榮、徐才厚、周永康已落馬,此後令計劃、郭伯雄又相繼被拿下,他們的落馬打破一些高官「刑不上大夫」的幻想。
「大老虎」們瘋狂,「小蒼蠅」們的貪腐同樣觸目驚心。河北秦皇島,一個區的供水公司總經理馬超群涉案過億,紀檢部門在其家中搜出了巨額現金和黃金。
巨貪的「小官」中,有人曾想通過逃往異國他鄉的方式躲避應受到的懲處。江西鄱陽縣財政局一股長李華波就攜帶了9400萬贓款逃至新加坡,被稱為「億元股長」。
但十八之後,中共中央加大了打擊外逃貪官的力度,境外難再成為「避罪天堂」。2014年,中央反腐協調小組設立了國際追逃追贓辦公室,公安部開展了「獵狐行動」,2015年,多個專項行動組成的「天網行動」啟動,這一年李華波被遣返回國。
2016年9月,中紀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蔡為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14年以來,我國已從七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1915人,追贓金額74.7億元。
為避免出現「燈下黑」,紀委系統連環出擊,連打「內鬼」。原中紀委第四紀檢室主任魏健、監察專員曹立新等人先後落馬。2014年全年,各級紀委共有1575人因違法違紀被查處。
反腐催生了紀檢監察機構自身的變革。2014年以來,中紀委先後調整了工作機構,實現了派駐機構全覆蓋,並改變了下級紀委書記的提名權。但這些調整並不能掩蓋紀檢監察體制的不完善,目前紀委監督的對象只能是中共黨員,監察機構隸屬國務院,職權受行政監察法調整,監督非國家機構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對紀檢監察體製作出大的調整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一錘定音: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由全國人大產生。目前,山西、北京、浙江三地已經開展試點。全會結束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到上述三省調研監察體制改革情況時指出,監察委員會實際上是反腐敗機構,監察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
定期研究部署黨內學習教育
「八項規定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
在治黨的各個環節中,反腐是從嚴治黨的發力點,作風建設則成為入口。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八項規定」,成為中國官場民間的高頻詞彙。
四年來,因違反「八項規定」而受處理的領導幹部多達十幾萬人。2013年12月,中紀委通報了黑龍江省原副省級幹部付曉光因私公款消費,大量飲酒並造成陪酒人員「一死一傷」嚴重後果,由副省級降為正局級。付曉光成為十八大以後第一個因違反「八項規定」被「斷崖式」降級的省部級幹部。中紀委網站的數據顯示,自八項規定出台至2016年8月31日,已約有14萬黨員幹部違反八項規定被查處,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約9.1萬人,其中至少有15名省部級幹部。
但「八項規定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改進作風的第一步。」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中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如是說。
很快,中共中央又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針對的目標是「四風」問題。開展黨內教育活動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傳統,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每次黨代會之後也會開展,但十八大之後的這次活動被定名為「教育實踐」活動,「突出』實踐』,這意味著要重落實。」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授劉峰說。
第一批教育實踐於2013年6月啟動,當年7月下旬習近平考察湖北,還特意對這起教育實踐活動作了長篇論述。習近平在與湖北領導幹部的座談會開場時提到,他擔任總書記之後去了趟他曾任職的河北正定縣,見了一撥當時的老領導,「跟他們見見面,聽聽他們說真話,這些人嘴裡能說點真話」。
讓習近平感慨的是,「當縣委書記以前可以說是處於接地氣的狀態,天天和群眾在一起,下鄉就是騎自行車,那麼等當到省一級領導以上,這方面就差了,這個差了,有主觀的問題,也有我們體制上的問題」,「我們現在說轉作風,就是繼續打破這些體制性障礙」。
那次座談會上,習近平舉了很多作風問題的例子。他提到網上傳的江西一貧困縣蓋豪華政府大樓,周邊就是破爛不堪的群眾住房。他還提到河北某縣一個鄉領導給女兒辦婚事,「說是一千多人參加,收了一百多萬,那也是群眾影響很壞」。「我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暴露出一些壞的典型,暴露出來了,就要一查到底。」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了一年多,其間由於制定了「八項規定」,各級黨政機關共調整多佔辦公用房2200多萬平方米,壓縮「三公」經費27.5%,達530.2億元。2014年10月8日,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召開,習近平在會上將「從嚴治黨」前面多加了「全面」二字。
這次大會上,習近平又為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後的黨內教育再次點題。2015年4月,中共中央又開始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延展深化。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和「三嚴三實」都是重點面向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不能覆蓋所有黨員。到了2016年,中央又展開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將黨內教育由「關鍵少數」領導幹部擴大到了全體黨員。
十八屆六中全會修訂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定期研究部署在全黨開展學習教育,使黨內教育活動常態化。
改革開放以來最全最嚴黨紀
第一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專門就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作出制度規定。
全面從嚴治黨的路上,作風建設和反腐敗交織進行,無論作風建設,還是反腐敗,新一屆中央都意識到,光「一陣風」肯定不行。十八大之後,作為從嚴治黨的一個手段,中央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將一些習慣性做法上升到黨內「制度」加以固化。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了道德高線,強調要把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永遠排在首要位置。同樣是在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開列「負面清單」,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硬槓槓,樹立了紀律底線。這份《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將十八大以來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從嚴治黨的實踐成果制度化、常態化,被不少黨建專家稱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全、最嚴黨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南方週末2016年年度盛典書面演講中認為,中國共產黨《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已經往制度化反腐和治黨方向走了實質性一步,監察委員會的成立更可以整合原先過於分散的反腐敗機構而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據統計,3年多來,中央出台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至少55部,包括黨章1部、準則1部、條例9部、規則6部、規定21部、辦法9部、細則8部,占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1/3以上。
黨的十八大後,「忠誠」成為衡量一個黨員幹部黨性的重要指標。2015年11月23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對黨絕對忠誠是最重要的政治紀律」。2016年2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對黨絕對忠誠是根本政治要求》的署名文章,認為對黨忠誠勝過其他各種忠誠。
「忠誠」的一個要求就是不對中央「妄議」。十八大之後,在通報落馬的中管幹部時使用了過去不曾用的字眼「妄議中央」,最開始的表述是「在重大問題上發表違背黨中央精神的言論」,通報周本順、余遠輝、趙少麟時都採取這一說法。
2015年10月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正式將「不能妄議中央」寫進條例。2016年1月5日,中紀委在通報北京市委原副書記呂錫文的違紀問題時第一次使用了「妄議中央」幾個字。
做到了「忠誠」和「不妄議中央」,才會將與中央保持一致落到實處。習近平多次強調:「與黨中央保持一致」。2013年7月,他在湖北調研就強調「我們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第一位的還是講政治,真正在政治立場、理想信念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說,我們一個省是相當重要的,省一級領導幹部要和黨中央在言行各方面保持一致,堅決反對各行其是、各搞一套。哪怕你是政治局委員,也必須高度服從中央的紀律,不能把地方搞成自己的獨立王國,不能在這方面一錯再錯,最後不可自拔,終於走向身敗名裂。
從嚴治黨的關鍵是從嚴治吏,新制定或修訂的黨內法規中也有相當部分針對幹部選拔任用。2014年2月,《配偶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任職崗位管理辦法》出台,掀起了治理「裸官」的風潮。截至目前,全國共集中清理副處級以上「裸官」3961人,對不符合要求的1061人進行了崗位調整。
這些跟幹部選拔任用有關的規章制度,直接反映了十八大之後用人思路的變化。2014年1月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就對延續多年的幹部「公選」增加了一系列限制規定,包括規定了一般不跨省公開選拔縣處級以下領導幹部。對於想參加公選的幹部來說,2014年以後還「應當經過所在單位同意」。
按照新規,此前一直作為選拔幹部初始環節而存在的「民主推薦」,被調整為第二個環節,初始環節變成了新增設的「動議」,由組織部門承擔,意在強調黨組織從幹部選拔任用的啟動環節開始就應當發揮領導和把關作用。
在選人用人的配套制度建設方面,2015年7月,中辦印發的《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和2016年8月印發的《關於防止幹部「帶病提拔」的意見》,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專門就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作出制度規定。這份文件下發在新一輪地方換屆全面啟動之前,對隨後開展的換屆起到了指導作用。在今年地方換屆過程中,就出現下一級黨政正職直接提拔為上一級黨政正職的。上個月剛啟幕的地方省委換屆中,也不乏未到年齡就退出常委班子的案例。
一系列新的幹部任用思路的提出,目的在於選拔出「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這是十八大之後一個新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意味著,好幹部不僅是人民需要,也要符合黨需要的標準。
「使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7次提到「理想信念」
「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幹部」共有5條標準,第一條就是「信念堅定」,後面4條分別是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
十八大之後,習近平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將理想信念建設放到黨的建設的重要位置。2013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他就說,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7次提到「理想信念」。
2013年9月,習近平用了4個半天時間參加了河北省委常委民主生活會,曾用「溫水煮青蛙」來說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警惕理想信念的動搖:「溫水煮青蛙,青蛙不知不覺就死去了。一個人也是如此,職務陞遷了,生活變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如果你自己不去自我警醒,我們作為一個黨不能去自我警醒,那麼誰還能叫醒你呢?」
習近平要求領導幹部把理想信念時時處處體現為行動的力量,樹立起讓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標桿。十八大之後,他在不同場合提到過兩位縣委書記,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位是焦裕祿,另一位是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分別對1980年制定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和2003年頒佈施行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作出修訂。習近平在作修訂說明時說,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黨內不少同志建議結合新的形勢制定一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文件。文件起草組3月份成立,在隨後的8個月裡,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反覆修改討論。其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別審議文件稿。這兩份文件的出台,使新形勢下黨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有了根本遵循,必將有利於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這次全會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淨化黨內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展現新氣象。全會公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號召全黨同志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團結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在習近平的信念中有一條很重要,就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013年1月5日,新晉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貫徹學習十八大精神研討會在中央黨校開班。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什麼其他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則不能丟。
在這次講話中,他還提到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絕不是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不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實際上涉及對毛澤東歷史功過的評價。習近平本人也在多個場合對此作過明確表述。201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20週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的7位常委參加。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的靈魂。」2015年6月16日,在參觀遵義會議陳列館時,習近平贊「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考察西柏坡時也參觀了毛澤東故居、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等,召開座談會時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斷學習領會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思想,「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使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十八大以來這四年」之四:習近平的外交新局
解決世界問題,中國不能缺席
2015年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過去四年,習近平與普京共見面20次,平均每兩個半月見一次,普京無疑是與習近平交往最為頻繁的外國領導人。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外交中的關鍵詞,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精彩篇章之一。34個與中國提升夥伴關係層次的國家中,有10個國家就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關國家。
「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那也是一個最糟的時代」,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名句,來形容當下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似乎也是恰當的。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近1/5,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古老國家,通過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但同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也深受釣魚島爭端、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局勢,以及此消彼長的所謂「中國威脅論」等等的困擾。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新年賀詞裡所說的,「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或許因為如此,習近平出訪非常頻繁。有統計顯示,習近平四年來年均出訪6次,四年累計167天,行程近52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飛行近13圈。同一時期,他在國內會見外國元首、政府首腦210多人次。
四年來,隨著「一帶一路」、亞太安全合作倡議等的推進,一張覆蓋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已經成型。至2015年,中國已同67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72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夥伴關係。
創新大國外交
習近平邀請奧巴馬在瀛台一邊散步一邊交流。奧巴馬說:「今晚,我最全面、深入瞭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習近平把出訪的第一站定在了俄羅斯。
2012年,普京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後,將中國作為第一批出訪國家。習近平的首次出訪定在俄羅斯,既是一份回禮,也是中俄在彼此的對外政策中互為優先方向的實際表現。
過去四年,習近平與普京共見面20次,平均下來每兩個半月見一次,普京無疑是與習近平交往最為頻繁的外國領導人。而俄羅斯也是習近平出訪次數最多的國家,4年內5次出訪。
2014年2月6日,中國春節還未結束,習近平就趕赴索契出席冬奧會開幕式。事後,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記者採訪時,習近平回應道:「中俄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我和普京總統是老朋友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鄰居和朋友家裡辦喜事,當然要來賀喜,同俄羅斯人民共襄盛舉。」
2015年5月9日,習近平出現在紅場閱兵活動的現場,同俄羅斯人民一道慶祝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
在此次紅場閱兵式上,所有人都注意到,俄中領導人在閱兵期間多次通過翻譯進行交流。據《共青團真理報》報道稱,電視鏡頭9次展示了普京和習近平交談的場景。《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坐在普京總統身邊參加紅場閱兵式活動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為「主角」而且兩人談笑風生的情景,給人留下了中俄關係蜜月的印象。
僅次於普京,過去四年習近平與奧巴馬見了9次,其間兩次出訪美國。其中,習近平2013年第一次訪美時機、地點、形式,都極為特殊,被認為是兩國外交形式上的一次創新。
習近平與奧巴馬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安納伯格莊園首次會晤。6月7日到8日兩天裡,兩場會晤,一次晚宴,一起散步,兩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加起來超過8個小時。在草地上散步聊天時,有隨行的記者甚至聽見,習近平和奧巴馬似乎還聊起了「各自的體育愛好」。
雙方這種不打領帶、輕鬆自由的外交方式在之後的交往中得到延續,幾乎每一次都是長達八九個小時的深入交流。
責任編輯:周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