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董建華:每當香港遇到困難 都有國家做後盾

2017-06-22

【文匯網訊】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在舉世矚目下,年屆六十的董建華宣誓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20年後,董建華已是滿頭白髮的耄耋老人,依然在為香港的繁榮穩定操勞奔波。在香港回歸20週年紀念日前夕,董建華身著筆挺的西裝,欣然赴約接受《人民日報》採訪。

「『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

「最難忘的一個時刻,就是看著英國的國旗降下來了,我們的五星紅旗升上去了。那是一直盼望著的時刻,香港回歸祖國了,我永遠不會忘記。」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董建華依然感到「非常興奮、非常感動」。

作為香港特區的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興奮、感動之餘,更體會到了「責任重大」。「之後的每一天,我都在努力工作。」

如今,香港經濟競爭力有增無減,社會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講起香港這20年來取得的成就,董建華充滿自豪。「毫無疑問,『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他肯定地說,回歸20年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沒有變,法律基本不變,經濟社會繼續保持繁榮穩定。他特別指出,法治作為香港重要的核心價值依然牢固,這也是中央政府非常重視並且堅決維護的。

董建華還注意到,回歸之後,香港與內地民眾間的往來、溝通越來越密切了,越來越多的香港人能講普通話了。「在人員交流、經濟互動中,港人對國家的瞭解更多了,認識到國家發展很快很好。」他說,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依賴同美國、歐洲的貿易,而今香港越來越緊密地與內地融合,越來越多的港人到內地發展,「這是一個大的變化,而且還在持續」。

董建華指出,中央自始至終著眼大局,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得到全面準確的落實。從國家層面上看,香港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方面堅定不移地站在國家的立場;而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則由港人來處理,體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他認為,絕大多數港人都清楚地認識到「一國兩制」對於國家、對於香港的重要意義,衷心支持「一國兩制」,「有了『一國』,才有『兩制』,這也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每當香港遇到困難,都有國家做後盾」

回歸20年,「一國兩制」的實踐也為香港帶來許多新變化,董建華深有體會的是:「回到祖國的懷抱,每當香港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有國家做強大的後盾。」

特區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從成立之初就面臨巨大考驗。董建華回憶說,就在我們還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亞洲金融風暴在泰國爆發,並迅速席捲亞洲,衝擊香港。此後,香港還遭遇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每一個困難時刻,國家都及時支持、幫助香港渡過難關。

董建華表示,在行政長官任期內,最困難的時候是2003年香港暴發非典疫情,「我是特區首長,每天看著死亡數字,非常難過又非常擔心。那段時間大家都是非常痛苦的。」談起當時的經歷,董建華語氣沉重。

在關鍵時刻,中央伸出了關懷之手。董建華回憶,當時中央領導問他香港有什麼要求,他匯報說香港醫療物資不足。很快支援物資就送來了。「中央的關懷和照顧讓我們很感動,國家的關心,我們都親身感受到」。

董建華動情地表示,「一國兩制」給香港帶來了很多優勢,國家給了香港很多支持,「我們要謝謝國家,謝謝內地人民,要更好地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為香港、為國家的發展做更多貢獻。」

「我對香港未來很樂觀」

「我對香港未來很樂觀,這個樂觀是有基礎的。」儘管香港目前存在種種社會問題,談到香港的將來,董建華表現出了很強的信心。

「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這是董建華常說的話,在他看來,國家迅猛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令香港的發展充滿機遇。董建華舉例,在金融、人民幣國際化、商品貿易、「一帶一路」建設等領域,香港都有自身的優勢,可以依托內地龐大的市場,配合國家發展大局,在服務國家的同時尋求自身發展。

同時,他也指出,香港回歸以後多次遭遇衝擊,但經濟依然保持繁榮發展,財政儲備充足,這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他還特別提到,以梁振英為行政長官的本屆香港政府的5年中,2012—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長率超過5%,在房屋、土地、扶貧、養老、科技、教育等領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頗有成效,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他相信,在下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帶領下,香港經濟社會能夠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關於未來,董建華還有一個願望:希望香港能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他說,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應當承擔起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而這對世界不同民族的融合會有很大借鑒、幫助作用」。講到這裡,老人的臉上流露出期盼之情。「希望香港能夠把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做好,這是我,一個80歲老人的夢。」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