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201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十強 香港居前三

2017-06-22

【文匯網訊】 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在北京共同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槓桿與陷阱》(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深圳、香港、上海等位居2016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前三位。

據鳳凰財經報道,通過課題組的長期研究,按照指標最小化原則,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對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6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天津、北京、澳門、蘇州、武漢。與2016年相比,武漢首次躋身十強榜單,由去年的第十二位躍升至第十位,綜合增量競爭力排名第九,與去年持平,綜合效率競爭力較去年提升一位,排名第二十位,武漢的發展潛力正逐步得到發揮,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台北再次超越廣州位居第四位,澳門超越蘇州位居第八位。從十強城市的區域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只有武漢入圍。從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來看,上海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最高,澳門的綜合效率競爭力優勢依舊明顯。

2016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無錫、廣州、澳門、廈門、杭州、深圳、南通、南京、上海。本年度報告的宜居競爭力指標體系更加註重城市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以及經濟活力上的表現,與2016年相比,2017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有明顯變動,廣州、澳門、杭州、南通、南京、上海等城市進入十強榜單。其中,無錫躍居內地城市第一位,比去年提高了八位,尤其在教育環境、醫療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表現突出。從區域分佈看,十強城市依舊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2016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青島、大連。香港蟬聯第一,其各分項指標總體比較靠前,在信息城市、生態城市、全域城市、知識城市競爭力方面表現優異,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位,但在社會和諧方面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與2016年相比,北京取代上海位居第二,廣州、杭州、南京超越澳門,分別位列第五、六、七位,大連進入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榜單,位居第十。

研究發現,中國以東中一體和城市群體係為支撐的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從城市GDP空間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東中一體與「一網五帶」新格局逐步凸現。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前20%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聚全國近3/5的財富;第二,中部地區憑藉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正在不斷崛起,東北地區由於中心城市支撐作用下降而出現持續下滑;第三,「一網五帶」的「巨手型」城市中國經濟空間格局進一步顯現。

從城市人口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人口流動出現新動向:中部地區、部分高行政等級城市人口流入增加。具體表現為:城市人口增速在區域空間和城市行政級別層面上出現分化;人口流向發生部分逆轉,中部地區人口流入規模增加;東部成熟城市群的多中心化顯現,中西部城市群單核集聚進一步強化。

從城市群的發展演進來看,中國城市群體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顯,而且對經濟空間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是中國城市群體系在首位度、規模-位序關係上表現出的多中心化在逐步顯現;二是城市群與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間分化明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空間的主體支撐;三是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群經濟增速(均值)高於全國水平,城市群蘊藏發展新動能。

研究發現,經濟增速放緩,城鎮化質量並重,持續加速。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的發展動態需聚焦經濟增速與城鎮化進程這兩大方面。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城鎮化增速放緩。在經濟增長方面,城市層面經濟增速「西高東低」和「南高北低」並存,部分城市出現經濟負增長;部分後發城市經濟增速後來居上,成都、武漢、長沙等部分省會城市經濟進入快速集聚階段。在城鎮化方面,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和城市的城鎮化推進速度存在明顯差異,後發地區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將對沖先行地區城鎮化率增速放緩的影響;城市經濟增速的整體放緩及分化正在疊加影響城鎮化的空間結構調整。但是,城市經濟增速放緩沒有導致城鎮化增速的減緩。近年來一系列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等制度改革與政策紅利釋放,將助力中國城鎮化質量並重,持續加速。遵從經濟規律,順應發展趨勢,在未來,一方面需要推進東部和中部地區在多個維度上的一體化,以多中心群網化城市(群)體係為支撐實現高效發展,釋放更多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加大對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政策扶持,以軸帶狀城市體係為載體培育、增強其本地吸引力和內生增長動力,釋放城鎮化潛能,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均衡發展。

研究發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於極化期。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聚焦於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從需求方面看,首先,全國出口需求整體低迷,城市層面呈現空間上高度分化,時間上波動加劇的態勢。其次,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穩步提升,高行政等級城市的消費佔gDP比重明顯高於低行政等級城市。最後,在投資需求方面,多數城市依賴於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從供給方面看,中國城市在轉型升級方面極化現象明顯,東部沿海城市及內陸個別中心城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轉型升級成效顯著,而欠發達地區城市則明顯落後,其從傳統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異常艱難。

研究發現,中小城市發展大多缺乏可持續性。社會治安、交通狀況、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是衡量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比較來看,中小城市表現較差,大多缺乏可持續性。在社會治安方面,相對大城市,中小城市社會治安隱患更大。在交通狀況方面,中小城市的交通擁堵變得越來越嚴重。在居住環境方面,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購房壓力增加更快。在生態環境方面,相較於大城市,部分中小城市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在公共服務方面,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和水平遠遠落後於大城市。

主題報告認為,中國房價體係為尖塔形分佈,具有單中心、多層次、集群化特徵,房價體系的多層次性不斷增強。房價體系存在擴散效應、虹吸效應、傳染效應、遷移效應等多樣化聯繫特徵。房價體系的變動性:從城市分化向城市群分化演變。一些城市房價的偏離了合理的水平,導致房價體系不合理。適度的高房價有助於通過提高城市高技能勞動力的比重等途徑助推城市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槓桿,但過高房價則不利於城市發展,甚至會成為轉型升級的陷阱。

主題報告建議,為更好發揮房價體系在轉型升級中的槓桿作用,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和培育我國多中心群網化的城市體系,通過大中小城市(鎮)的協調發展來推動轉型升級;二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 抑制投資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形成合理的房價體系;三是根據不同城市在房價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採取「分級分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措施。

主題報告還圍繞房地產市場與城市轉型升級之間的關係,在全國280多個城市中,篩選包頭、南通、蘇州、佛山、成都、重慶、深圳、廣州、長沙等九個轉型升級的最佳案例城市,提煉總結這些城市在房地產發展、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的經驗和做法,以資全國城市借鑒。

這份報告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的第15次年度報告。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作首席研究員,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新聞發佈會由經濟日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承辦,鳳凰財經研究院協辦。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