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當地時間7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漢堡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發表引導性講話和總結講話。南非總統祖馬、巴西總統特梅爾、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出席。
據微信公號「長安劍」報道,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出現一些積極跡象,金磚國家發展前景普遍向好,令人振奮;同時,也出現一些需要金磚國家密切關注、妥善應對的挑戰。
而觀察一段時間以來的國際形勢,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印邊界問題」是金磚國家中的兩大力量——中國和印度,無法迴避的「挑戰」之一。
同樣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個問題上中印態度的迥然——
印度媒體反覆炒作,兩國軍方的這種對峙,「已經持續了一個月」。這是1962年以來,對峙時間最長的一次。目前,印軍的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
而中國方面,除了外交部的回應與闡明立場外,國內輿論遠沒有那麼「狂熱」,雖說有「過火」的,但整體上有分寸有定力。比較而言,冷淡到似乎有些「反常」。
這「一熱一冷」的反應,恰恰從各自的角度,折射出了兩國的迥異心態——一方焦躁,一方平靜。
今天,長安君就給大家說道說道,這到底是咋回事兒——
印度方面狂炒邊界問題
不久前印軍越過中印既定邊界,侵入中國境內,引發了雙方長時間對峙。但印度媒體卻「反咬一口」,指責中國威脅西裡古裡走廊。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印度專家認為,中國在洞朗高地修路將使中國具備發起「壓倒性」攻勢的能力,將導致西裡古裡走廊「窒息」,印度東北各邦與印度其他地區的聯繫被截斷,印度軍隊被孤立。
印度甚至認為,這將嚴重改變現狀,對印度的安全造成深遠影響。多家印度媒體也在連日指稱中國「咄咄逼人」。
似乎在印度看來,中國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這種心態,並不是突然萌生出來,早已有之——
1962年,中印之戰打響。自恃有英美撐腰的印度,完全沒有想到,短短32天的時間,自己會以「一個月陣亡3770人」的代價,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鬥」。
印度的「大國自信」為此破碎。50多年後的今天,印度似乎還未從「恥辱和氣憤」的噩夢中走出來。
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分別倡議提出「一帶」和「一路」之後,印度在多種場合表達了對「一帶一路」的不滿。2014年6月,莫迪政府甚至專門推出了制衡「一帶一路」的「季風計劃」,試圖運用與印度洋海域國家的「老關係」,來抗衡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如今,「季風計劃」仍是個「三無產品」,不僅沒有開花結果,反而漸漸銷聲匿跡。再看中國,「一帶一路」火遍全球,不僅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實質性好處,更贏得了全世界的廣泛讚譽。
在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之時,印度不僅選擇缺席,還視「一帶一路」倡議對印度在印度洋主導地位構成「戰略威脅」!
就在7月6日,《印度斯坦時報》網站更是以「中國戰艦在美日印演習前潛入印度洋」為題,大肆炒作所謂的中國對即將到來的美日印聯合軍演進行監控。
在「不淡定」的印度看來,中國的任何舉動都可能被視作「威脅」。長安君只想說一句話,不累嗎?
中國方面平靜泰然處之
中國很淡定。從印度軍隊非法越界開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0次例行記者招待會上回答了近40個關於印度的提問,表明中國的立場和態度,把事實、證據、依據一樁樁一件件攤開到桌面上,既表明了中國寸土不讓的堅定,又展現了我們這個民族願意以對話解決糾紛的胸懷。
例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7月6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要求印方尊重邊界條約規定,尊重中國的領土主權,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到邊界線印方一側,維持中印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這是中印之間開展任何有意義對話的前提。
這段回答起碼包含三層意思:一、中國期待中印邊界的和平與安寧,願意與印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二、中印的對話是有前提和底線的,不撤兵就不可能談。三、中國有「後手」的,不怕你不退兵,只怕你現在不退兵以後會後悔。
會有什麼「後手」?從政治到外交,從經濟到軍事,恐怕手段拿出來會讓印度又「驚喜」又意外。相比印度官方一個又一個聳人聽聞且聲嘶力竭的表態,高下立判。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對決,話最多態度最囂張的往往活不過三集,真正的高手只是嘲諷地一笑,講講道理,狠話頂多說一句:勿謂言之不預。
中國輿論場很淡定。面對印度對我國主權的侵犯和挑釁,媒體進行了持續關注,但都冷靜而克制,說清了糾紛區域的歷史由來、來龍去脈,沒有激憤也沒有煽動,更像是開了一堂全民歷史地理課,把真相放在大家的眼前用事實說話。而關注輿論場的長安君發現,印軍非法越界的新聞熱度正在悄悄退去。
例如,7月8日在百度新聞中用關鍵詞「印度」搜索,當天關於印度的所有新聞只有兩條是有關印軍越界事件的。其中一條主要是說台灣民進黨是非不分、數典忘祖站在印度的立場上指責大陸。
而8日全網有關印度的報道基本是這個畫風——
相比印度媒體拼了命的渲染「中國威脅論」,中國媒體顯得穩重又大氣——撒潑打滾、搬弄是非是很傻很low的事情,這麼做既不能雪中送炭也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掉粉」「取關」。
中國人很淡定。就連在喧囂的網絡上,憤青也少了很多,很少有人叫著打到新德里,大多對印度、對印度媒體、對印度軍隊呵呵噠。中國人的自信已經成為習慣,這種自信來自國家,來自發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已經學會了理智表達自己的憤怒,表達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熱愛。
可能是因為我們成熟了,可能是我們更加珍惜和平,也可能是我們知道,當不理智的聲音一旦匯成洪流,可能更不利於糾紛的解決,有時以愛國名義的不理智舉動,甚至與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背道而馳。
實力展現中國「大國范兒」
為什麼印度如此大張聲勢?長安君翻了翻歷史書。在1974年,錫金被印度吞併後,中印之間原有的「緩衝帶」消失,和印度、不丹接壤的中國洞朗地區,就像一把尖刀,插進了印度和不丹之間。
現在,中國在洞朗修路,印度「戰戰兢兢」擔心,有朝一日被中國卡住了脖子,從而讓東北七邦成為和本土隔絕的一塊「飛地」。這才是印度不顧邊界事實,悍然越界的最深層次原因。
也有居心叵測的「好事者」可能會說,中國是不是打不過印度?
呵呵。
中印軍事實力對比,通俗一點來講,就是「針尖對麥芒」。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
當前中國領先於印度的程度明顯大於當年:當時的中國尚未建立完備的軍工體系,而這一體系,直到現在印度也沒有建立完成。以常規戰爭能力而言,現在的印度沒有理由為過去55年他們的成就感到驕傲。
單單從兵力上講,中國海陸空總數就將近印度的3.6倍!
所以,不是「打不過」,而是「為什麼沒打」——
一方面,中國古代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除了動武,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政治、經濟、國際輿論等多方面力量向印度施壓。一言不合就動粗,竊以為純粹是匹夫之勇!
同時也應看到,中國人有足夠的資源、足夠的智慧避免一戰;但是中國很大,沒有一寸是多餘的!
另一方面,中國珍視和平。從6月26日到7月7日,只有外交部作為官方出面連續表態,拿出真憑實據,在國際輿論場中站穩腳跟:「中方有通過外交方式和平解決問題的意願,也珍視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但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印方越界人員無條件撤回。」
就在昨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漢堡主持與金磚五國領導人的非正式會晤。當場,習近平主席再次表明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我們要毫不動搖奉行多邊主義,共同推動各方以政治和和平方式解決地區衝突和爭端。」
面對印度自卑心之下的瘋狂舉動,中國絕不會首先用武力解決。當然,如果印度不願意以和平方式解決此事,中國也有一萬種方式,讓越過邊界線的印度人「心甘情願地」走回去——
中國崛起的道路上有人擋道,只好拿來祭旗了!
責任編輯: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