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農曆7月15日是盂蘭節,俗稱「鬼節」、「中元節」,是佛教重要節日,亦是華人地區的傳統節日。香港各區每年都會舉辦不同的盂蘭勝會,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
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傳說。《盂蘭盆經》記載,佛陀教弟子目連為令母親免受餓鬼之苦,於7月15日備飯食、香油、錠燭等甘美之物,放於盆中供養十方高僧。
自此,每年農曆7月15日,人們便設置各樣供品「施食」,供奉盂蘭盆祭祀祖先,回報父母恩情。
香港的盂蘭勝會沿襲潮汕地區傳統習俗,以社區為單位舉行,作為民間習俗的盂蘭勝會既是連繫社區的紐帶,亦是街坊聚會、孩童們玩樂的場所。
今年是旺角潮僑街坊第48屆盂蘭勝會。當天,人們在空曠地區搭起竹棚,食「大圍飯」,欣賞神功戲。
神功是「為神做功德」之意,慶祝神誕或配合打醮等活動而上演的戲曲便被稱為神功戲。神功戲程序頗為講究,要先請神、拜先人、拜地方菩薩,才開始表演例戲。下圖為開場前,一位戲班小演員在後台仔細地定妝。
神功戲在臨時搭建的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樂。是日落雨,但前來看戲的街坊仍很多。
父母通常會帶上子女一同參與節日活動,燃香祭祀,以此教育子孫後代要孝敬父母,善待親人。
除誦經超渡亡魂,棚內供有金紙紮製的祭品。
神功戲演員出場時瞬間「上身」,語氣、動態、神情完全與後台不同。轉場期間,又變回普通人,燃起香煙急急吸一口,等待下場演出。
盂蘭節為祭祀先人而設,人們燒香拜佛,又漸漸延伸出祈求平安富貴之美好意願。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盂蘭節多為社區街坊集資籌辦,因此會設置金榜,公布善信名稱、捐贈金額。「除年頭舞龍舞獅外,要數盂蘭節最大搞作」。盂蘭文化節總統籌胡炎松說:「它的存在打破了社區的冷清。」盂蘭節既是慎終追遠的儀式,亦是聯繫社區人情的紐帶。
(攝影/麥鈞傑 文/劉曉宇)
責任編輯:阿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