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五年巨變·民生數據 | 1.2億人外遊冠全球 出行消費約7600億

2017-09-29
「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9月17日在北京太廟藝術館開幕。圖為入場人士觀賞尼奧.勞赫的作品 (資料圖片)

「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9月17日在北京太廟藝術館開幕。圖為入場人士觀賞尼奧.勞赫的作品 (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 幸福生活不能缺少物質,但物質卻非幸福生活的一切。十八大以來,中央致力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文化設施也逐漸完善。去年全國博物館4109個,比2012年增加1040個。

2015年國家大劇院 「青少年藝術周」期間,小演員們演繹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舞蹈「嬉戲」 (資料圖片)

2015年國家大劇院 「青少年藝術周」期間,小演員們演繹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舞蹈「嬉戲」 (資料圖片)

經核算,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GDP佔比4.14%,比2012年增加71%。去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00元,比2013年增長38.7%,年均增長11.5%;外遊人次錄得1.22億,續居全球榜首,比2012年增加47%,旅遊花費約7600億元。難以量化的文化精神富足度,於民生數據中滿佈足印。

劇種琳琅滿目 戲迷不亦樂乎

(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張子雯北京報道)「在北京能看到的劇種越來越多,精品不斷,我的錢包告急!」北京大學生侯思源可謂資深藝術「發燒友」,一年用於欣賞演出、音樂會和展覽的費用大約在2000元左右,去國家大劇院看歌劇和音樂會、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看話劇、去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看展覽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一部分。回顧這五年來文化生活方面變化,侯思源說,感覺政府在文化方面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可供欣賞的高質量演出和展覽越來越多,不論是劇院管理水平還是觀眾群體素質也有極大提升。

水平比肩美歐 外團紛至沓來

侯思源告訴記者,近些年國家大劇院每年都製作一部新歌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每年會有新劇目上演。在他看來,國家大劇院在2015年製作的威爾第歌劇《阿依達》,其藝術價值就已能與紐約大都會劇院版、米蘭斯拉卡歌劇院版本比肩。侯思源還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國外優秀劇目選擇來華巡演,僅2017年一年,中國音樂劇市場就有十部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原版音樂劇登陸巡演。

劇院營業模式也起重大變化。侯思源常去的國家大劇院等近些年來在探索會員制,提升服務品質,劇院配套的餐飲設施、文創產品、市場調研、票價制定、線上線下藝術普及教育等相關服務越做越好,留住侯思源這類原有觀眾群體的同時,也吸引許多新觀眾。侯思源回憶幾年前聽音樂會、看歌劇和展覽時,劇場裡拍照聊天、博物館用閃燈拍照,音樂會和歌劇中不合時宜鼓掌等情況非常普遍,如今觀眾素質高了,欣賞水平有一定提升。

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3.3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5%,年均增速21.2%。

「這些年出境游很少再跟團」

(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張子雯北京報道)「這幾年自己出境旅遊多會選擇自助游或者半自助游,很少再跟團旅遊。有時會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時間做攻略,就會在網上買半自助游,我和旅行規劃師一起商量行程,他們負責幫我買機票、訂酒店、規劃路線。時間安排很自由,又省錢也不用做攻略。」在上海工作的陶先生是一位旅遊達人,除走遍祖國大海河山,還喜歡利用假期到國外看球賽,並在當地遊覽一番。

落地簽免簽待遇日增

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出門旅遊成民眾休閒娛樂最佳選擇。2016年,在收入增長、旅遊消費升級及簽證、航班等便利因素影響下,2016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達1.22億人次,消費7600億元,繼續蟬聯全球出境旅遊人次世界冠軍。

2012年以來,陶先生已走過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泰國、尼泊爾等許多國家,在國家積極爭取下日益簡化的簽證手續、隨處可見的中文服務和旅行方式選擇,是他這些年來外游感受到的最直觀變化。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對中國遊客實行落地簽或者免簽政策,有些國家體貼地推出時效長短不同的多次往返簽證。

以前中國遊客出國不是帶很多現金,就是得辦一張萬事達卡,現在國外大部分商店都能刷銀聯卡,陶先生說:「法國和意大利的很多奢侈品商店、免稅店,還有倫敦的哈羅德百貨、巴黎的巴黎春天已開通支付寶,退稅也能退到支付寶裡,特別方便。」陶先生回憶道,最近幾年出國旅遊,經過各大機場幾乎都可以不說英文。「巴黎的戴高樂機場有中文指示牌,倫敦希思羅機場免稅店幾乎全都有中文導購……」。

陶先生說,在自助游時比以前方便,如去柬埔寨旅遊能直接在淘寶網上租到車。未來,他還打算去新西蘭自駕游,嘗試一種新的旅行方式。

孔子學院老師用心傳播中華文化

(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張子雯北京報道)「有些學生會問我,中國是不是只有12個小時?中國沒有聖誕老人嗎?有人覺得中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對此,我一一解答的同時,也深感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的責任重大,希望能以一己之力為傳播中華文化添磚加瓦。」

洋學生愛中國喜歡漢語

剛從羅馬尼亞回國的北京語言大學志願者麻清南,是眾多中國文化傳播者之一。去年9月23日,她來到羅馬尼亞中部城市錫比烏的孔子學院,隨後獲安排前往南部城市皮特什蒂教學點教當地中小學生學習漢語。「在10個月教學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人知道中國,願意瞭解中國,並且喜歡上了中國文化。週末在公園鍛煉身體,經常會有缺著牙的小朋友,操一口羅馬尼亞腔英語向我表達他們對中國的熱愛和對漢語的興趣」。

剛到皮特什蒂時,麻清南主要是帶小學生,兼顧初中班。「課程性質是興趣班而非必修課,必須靠實力才能留住學生,對不同年齡段漢語初學者採用不同教學形式。小學生課程大多採用任務教學法,用踢毽子來學習數字、在漢語歌曲中學習生詞、在黑板上畫頭像學習五官、看小短片學習動物……對待中學生則通過小笑話和有趣中國文化來打動他們。課上大家是師生關係,課下則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羅馬尼亞教學的孔子學院志願者孫香苓認為,介紹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老師的「必備課」,不斷用心交流,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可我們國家。

近5年來,海外「中國熱」持續升溫。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512所孔子學院及1073個孔子課堂已向海外中國文化愛好者敞開大門。許多中國人正為讓世界上更多人瞭解一個生機勃勃、擁有文化自信的中國而努力。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