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方津生證市場現方召麐假作

2017-10-03
圖:方召麐一生酷愛書畫藝術,即使年邁依舊堅持創作\資料圖片

圖:方召麐一生酷愛書畫藝術,即使年邁依舊堅持創作\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 如今的香港藝術品市場可謂稱霸亞洲,屹立世界,但若要追溯起來,香港藝術市場的歷史並不長。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荷李活道逐漸形成了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的市場氣候,隨之誕生了一批有閒有錢的香港收藏家。同時,香港藝術家的發展空間也迎來了蓬勃的春天,女畫家方召麐(一九一四至二○○六)正是這「春天」里燦爛綻放的一朵鏗鏘玫瑰。然而,跟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一樣,方召麐的藝術成就被市場高度認可,隨之而來的卻是別有用心者的仿造與臨摹。日前,記者收到爆料,聲稱市面上出版發行的《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下冊)》中有不少真假難辨、畫風迥異的「方召麐作品」彩印圖被收錄其中,造成了讀者的困擾與疑惑。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 文 琰

▲香港女畫家方召麐之子,著名骨科醫生方津生在其診所內接受香港大文傳媒集團記者專訪 受訪者供圖

▲香港女畫家方召麐之子,著名骨科醫生方津生在其診所內接受香港大文傳媒集團記者專訪 受訪者供圖

這部名為《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的叢書分上、下兩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在「編輯委員會成員」名單中,除了楊德賢、李典等人之外,還赫然印有方召麐的子女:陸方寧生(名譽主任)和方津生(主任)。為此,記者聯繫到了方召麐的第八子,香港著名骨科醫生、前聖保祿醫院院長方津生。他欣然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並對此事憤慨不已。

對文集編錄概不知情

▼《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下冊)》中的第一百二十六頁畫作《平安福》,方津生指其並非母親畫作資料圖片

▼《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下冊)》中的第一百二十六頁畫作《平安福》,方津生指其並非母親畫作資料圖片

方津生首先否認了參與《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一書的編錄工作,並表示就此事件,他保留對該編委會未徵求其同意便擅自使用其姓名權一事的法律追究權益。同時,他亦聲稱其姐陸方寧生和他一樣,對此書的編錄事宜概不知情。

據瞭解,該書於二○○九年已印有純文字版本,由楊德賢主編,主要收錄包括董建華、饒宗頤、錢松嵒、池田大作、馮其庸、陳福善、楊德賢等社會各界人士對方召麐藝術成就的評價,並附有少量畫作圖片。如今這一翻印於二○一六年的新版,較之前版本不同的是增加了純畫冊收錄本,即《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下冊)》。

方津生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二○○三年起,我母親就將她所有的藝術品都寄託於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一開始並無正式成立,只有家里人知,後來就正式註冊成為非牟利組織──方召麐(慈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擁有我母親所有的藝術品。自二○○三年,她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在基金會中有相片記錄,除了她已經轉手送給他人或捐贈給美術館,其他全部都收錄在基金會裡面。」據方津生介紹,母親生前曾向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藝術博物館捐贈數十幅作品。

方津生還表示,他自幼觀摩母親作畫,對她的風格十分熟悉,《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下冊)》中,例如第五十八至七十一頁,第八十至八十五頁,第九十一至九十三頁,第九十八頁、九十九頁、一百零一頁、第一百二十六至一百四十一頁等,收錄的多張作品圖錄均能肯定絕非母親方召麐的畫作真跡。他說:「母親作畫不會這麼不小心,這(圖冊)上面的畫很牽強很馬虎,而且有些畫蛇添足,只要是內行人一看都會搖頭。」

對於《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編委會主任李典自稱為方召麐弟子一說,方津生給予了明確否認。方津生稱:「我母親一生從未收過學生,更不可能有弟子。李典是九十年代時為母親裱畫的師傅之一,與我們方家也稱不上有任何的緊密聯繫。」

對此,記者曾嘗試通過各種渠道聯絡李典本人。記者首先致電《方召麐百年紀念文集》的出品方─北京頌雅風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電話撥通後記者表明來意,接電話的人隨即表示無法通過出品方找到編委會、請直接聯繫編委會,隨後未等記者進一步詢問便掛斷電話。之後,記者再試圖通過北京虛苑美術館聯繫李典,因該美術館網頁顯示李典頭銜為「虛苑美術館館長」。記者多次撥打了北京虛苑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接著記者試圖通過電郵致信虛苑美術館,但始終未收到郵件的已讀回執,說明發去的郵件並未被打開。

身世傳奇八子女好榜樣

此外,記者亦向包括蘇富比、嘉德等本港多間拍賣行詢問求證目前關於方召麐畫作的市場動態。截至發稿前,曾向方津生詢問方召麐畫作情況的蘇富比未對記者的電話詢問作出回應,其他多家拍賣行則委婉表示暫不方便接受此類訪問。此前正在展出方召麐畫作的藝倡畫廊,其負責人姚金昌玲在接受大問傳媒接團記者專訪時稱,是次展出的畫作均來自方家直系親屬,並相信畫作的真實度絕對可靠。

作為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藝術家,方召麐有諸多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在子女眼中,她亦是很好的榜樣。方津生說,母親對他們兄弟姐妹八人的教誨深遠,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亦成為他們兄弟姐妹效仿的榜樣。二○○六年,母親身故後,他們兄弟姐妹都希望能將母親的藝術造詣與全球各地喜愛藝術的人士分享。因此,方家曾向無錫博物館捐出一百幅母親留下的畫作,而無錫正是方召麐的家鄉。方家子女還向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Ashmolea useum)、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 useum)等世界知名藝術博覽中心捐贈多幅方召麐的畫作,致力將方召麐的藝術魅力傳播至世界各地。

此外,方召麐基金會現正與香港賽馬會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 ociety)聯合舉辦「道無盡:方召麐水墨書畫展」,展出超過六十件展品,當中包括四十八件方召麐真跡以及印章、照片、獎狀等個人物品,力求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方召麐藝術。

延伸閱讀:

為人寬厚 情繫國家 姚榮銓憶「忘年交」方召麐

在子女眼中,方召麐是堅強偉大的母親。在朋友眼裡,方召麐為人寬厚,熱愛國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令人欽佩。日前,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前《新民晚報》資深記者姚榮銓接受了大文傳媒集團記者的專訪,憶起他與方召麐逾二十年的交情。

《春牛圖》立意巧妙

「我與方博士相識於一九九六年。那時,《新民晚報》派我前往香港研究與內地同步出報及擴大發行等事情,迎接香港九七回歸祖國。」姚榮銓回憶,當時偶然在一期《明報月刊》上看到封面人物是方召麐。

他發現方召麐與上海有文緣、有人緣、有情緣,於是從友人那裡要到了方宅電話,相約做了個閃電訪問。「這(雜誌)不看則已,一看就看出了一個『忘年交』。」

一九九七年是牛年,方召麐開筆畫了一幅《春牛圖》拿給《新民晚報》發表,其中的奧妙在於題識「建設大中華,甘為孺子牛」。「方博士同候任特首董建華是同生肖都屬牛,所以她欣然題了『建設大中華,甘為孺子牛』,把『建華』兩字巧妙嵌入。」姚榮銓續說:「她還添了一聯,『生活安定,始有生計』,是對香港全體公務員,平穩過渡為嶄新香港特區政府服務須盡心盡力的囑託和鞭策。」

一九九七年五月,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方召麐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邀請,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這項作為上海迎接香港回歸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也成為當年滬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查良鏞專程前往主禮。

撰寫回歸紀念碑銘

而於一九九八年創立的滬港文化交流協會亦與方召麐密切相關。姚榮銓說:「方博士在牛年歲尾,約我到南山別墅畫室聊天。畫桌上卻放了餛飩皮和菜肉餡心,說是親自包餛飩給我品嚐。她一邊裹餡心,一邊談心,說香港雖然回歸祖國了,但是文化回歸還要用心用力去努力做才行,才能真正做到人心回歸。她建議我去請李和聲、李和鑫、金董建平、蘇樹輝等愛國愛港人士來創立滬港文化交流協會,旨在文化回歸促人心回歸。她不但用毛筆題了會名,並且再用鋼筆在一個信封背面譯成英文,便於我去註冊。從此開始,她作為創會會長都樂意參加活動。協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把她撰寫的、樹立於陝西黃帝陵的《香港回歸紀念碑銘》,製成萬枚小型紀念張發行,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

延伸閱讀:

色彩鮮明 風格奔放 鄧海超談方召麟畫作

「道無盡:方召麐水墨書畫展」中展出的方召麐作品《黃河》主辦方供圖

「道無盡:方召麐水墨書畫展」中展出的方召麐作品《黃河》主辦方供圖

關於方召麐的藝術成就及畫風特點,大文傳媒集團記者日前專訪了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一身紫衣的他,不僅準備充足,還自備材料,就坐之後便開始對那位昔日在香港備受關注的女畫家侃侃而談。

1955年首辦個展

鄧海超說:「方召麐特殊的人生經歷也是她作為藝術家的別緻之處。」

一九一四年一月十七日,方召麐出生於江蘇無錫,乃家中長女。家境優渥的她自幼就對書畫藝術頗有研習,後於一九三七年入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修讀近代史,一九三八年與方叔平將軍長子方心誥完婚。此後的一九三九年至四七年間,她與丈夫離英赴美,再到香港,香港淪陷後,流離遷徙於國內多個省市,其間先後誕育八個子女。

一九四八年,方召麐與家人移居香港,兩年後丈夫方心誥驟然離世,她獨自一人負擔起了照顧八個子女的重任。但在生活的種種磨難面前,方召麐也沒有放棄她對藝術的熱愛,先後拜師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及國畫大師張大千。時至一九五五年時,方召麐已有能力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內舉辦她的首個個人書畫展覽。

鄧海超認為:「經歷過戰亂困苦的方召麐非常關注戰爭時局、世界和平等畫作議題。她最膾炙人口、極富獨創性的『船民圖』系列作品足為代表。」香港回歸之後,方召麐創作了多幅以「和平頌」為主題的畫作,反映出她對祖國和香港美好前景的憧憬之心。

回歸後繪「和平頌」

對於方召麐的畫作風格和藝術特點,鄧海超認為與嚴謹古板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分別頗大。他在採訪中對記者說:「方召麐早期學藝時,受嶺南畫派影響所以畫作色彩鮮明,後又跟隨國畫大師張大千,創作風格自由奔放,不拘泥於刻板傳統之中。」

但也正是方召麐畫作筆觸的自由奔放令造假者有機可趁,鄧海超認為「方召麐的畫作不難模仿,要做到形似並不難,但若要神似就絕非易事了。」同時,鄧海超向記者舉例道:「她作品的『神韻』中表現出她赤子情懷的心態,(畫作)經常以祖國山水為題材,人物的神態處理上也能看出一種樂觀的情緒在其中。」

綜觀這位二十世紀女畫家的特殊經歷及畫作風格,鄧海超認為:「她的畫作在市場上應該有更高更合理的價值,而這需要更加全面的藝術推廣力度去進行配合。」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