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春光不老,科技常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隆重召開,「科學的春天」潤澤神州大地,帶來中國科技的全面復蘇。40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中國這艘巨輪向着「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不斷前進,科學技術發展迎來又一個明媚的春天,「國之重器」不斷湧現,「創新之花」競相綻放,彰顯着中國崛起的自信與實力。

北京大學留學生在貴州省參觀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感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資料圖
2018年是創新持續發力的一年,如何促進中國科技創新進入快車道,通過強基礎、重質量、提效率、增原創,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勢必將成全國兩會議政殿堂中的熱點話題。
不久前,「攜手天河,共創未來——2017『天河二號』超算用戶年會」在廣州舉行。記者了解到,目前「天河二號」已部署了700多個應用軟件和工具軟件,用戶總數已突破2500家,是全世界用戶數量最多、利用率最高的超級計算(超級電腦)系統之一,打破了美日長期對世界超算頭把交椅的壟斷,是全球唯一一台TOP500、HPCG長期位列前三的超算系統,改寫了超級計算的世界格局。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是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網絡圖片
這只是中國科技揚威國際的一個縮影。短短幾年,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潛海、C919啟航、「墨子號」升空、北斗導航、5G引領成為中國科技的代名詞;正負電子對撞機、光量子電腦、高鐵核電等工程技術威名遠揚……
隨着中國創造走向世界,創新發展已然成為享譽國際的「中國名片」,這一批「叫得響、數得着」的科技成果,驚艷全球,彰顯着中國崛起的自信與實力。
核心技術原創能力存差距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近年來中國進入技術創新黃金時期,在多個領域創造了大量「世界首條」「世界首次」「世界第一」「世界最長」「世界最快」等「世界之最」。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的提升,中國正在以驚嘆世界的速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墨子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台建立天地鏈路。(2016年12月9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
不過,為耀眼科技佳績點贊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中國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不僅如此,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各個領域都急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讓市場說話 激發人才活力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指出,過去我們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創造了「高速度」,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新的動力系統,特別是要加快開發應用量大面廣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成果轉移轉化,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幅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傳統產業競爭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新市場、培育新產業。

用新技術新工藝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新市場、培育新產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還在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而長期以來,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更多依賴體制內的評價,以後應更多讓市場來說話,給各類人才充足發展空間。
應該看到,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不斷深化,才能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
破除體制障礙 釋巨大潛能
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國之富強,更與民之生計息息相關,因此也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在新華網、人民網近日推出的2018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創新創業」、「中國智造」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中國政府政策強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初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部署2018年十項重點工作時,無不切中肯綮,着眼於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蘊藏的巨大潛能。
英國《金融時報》曾如此評價中國的創新浪潮:「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從世界最多產的人工智能科學論文到世界最領先的光伏產業鏈,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展望2018,中國的創新勢頭有望保持,新動能將持續迸發。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科技創新將再譜新篇。
(來源:大公網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于岄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