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一位農民筆下的抗戰史詩

2018-07-07
華中強與二○一四年初出版的《侵華日軍的滑鐵盧 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

華中強與二○一四年初出版的《侵華日軍的滑鐵盧 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

【文匯網訊】(大公報記者 熊君慧)十四年晴耕雨寫,三十多萬字抗戰筆記,一百多位親歷西峽口抗戰老兵和農民口述……河南農民作家華中強一筆一筆寫下二十多萬字手稿,於二○一四年出版《侵華日軍的滑鐵盧 西峽口抗戰紀實》一書,翌年再版,影響深遠。該書還原了侵華日軍的滑鐵盧──西峽口抗日戰役。這是日寇在中國發起的最後一次、有明確目標的進攻性戰役,亦是中國抗日戰爭實際意義上的「最後一戰」,華中強也成為內地第一位還原西峽口抗日戰役這一重要抗日史實的作家。

這位農民作家沒有停下手中的筆,繼續創作同名電視文學劇本,希望能將西峽口抗戰搬上熒屏。

一九四五年,為了轉嫁太平洋戰場上的敗局,挽救其軍國主義覆滅的命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孤注一擲,欲佔領重慶,「攻西援東」解救日本本土危機,在中國悍然發動第二十二次大會戰,也是最後一次會戰:豫西鄂北會戰(亦稱「老河口─西峽口作戰」)。

全民抗戰真實寫照

民族的劫難,血腥的戰火,把西峽口無情地推向歷史的前台。華中強的家鄉就在與馬鞍橋抗戰遺址地一嶺之隔的重陽鎮寺溝村,村裏的老輩人大都經歷過七十多年前那場刻骨銘心的抗日戰爭。小時候,他聽父親講西峽口「打老日(方言)」的故事。華中強的大伯父華德生一九四四年被抓壯丁,到開封抗日,為國捐軀抗日戰場,至今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為了撰寫《侵華日軍的滑鐵盧 西峽口抗戰紀實》,華中強整理西峽口城攻守戰、馬鞍橋殲滅戰的資料,他發現那些捨生取義的中國的軍人,哪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沒有退卻,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就是穿上軍裝沒幾天的農民,還有本土的民團士兵,他們胸中燃燒着怒火,迎着日軍的炮火前赴後繼地搏殺,義無反顧地為國赴死;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兇狠,以一種高貴的姿態去面對這場戰爭,去贏得這場戰。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

華中強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西峽口抗戰戰況慘烈,彰顯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全貌,是全民族抗戰的經典縮影,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真實寫照。

他分析,從時間節點上說,西峽口抗日戰役是日寇在中國發起的最後一次、有明確目標的進攻性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實際意義上的「最後一戰」(被史界普遍公認「最後一戰」的湘西雪峰山戰役,始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至六月七日);西峽口抗戰由一九四五年三月開始,鏖戰近五個月時間,是中國抗戰史上歷時最長的一次戰役(淞滬會戰三個月時間)。

從史實上說,在西峽口城舉行的侵華日軍戰地投降儀式,是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唯一的一次;從抗戰全局看,西峽口抗戰遏制了日軍西進的企圖,確保了中國大後方的安全;從抗戰主體看,西峽口抗戰彰顯了中國各個階層抗日武裝力量發揮的作用,是抗日戰爭中陸空配合、軍民融合最為默契、合拍的成功戰例;從整個歷史進程看,西峽口抗戰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為戰後中原解放區的開闢創造了條件。

然而,這場大長中國人志氣、侵華日軍滑鐵盧的抗日戰役,在以往的軍史中敘述不多,可以說是鮮為人知。華中強認為有兩點原因:其一是歷史原因。抗戰勝利後,西峽口抗戰的前敵總指揮、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孫尉如、五十五師師長李守正等很多國民黨將官在內戰前起義,國民黨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在淮海戰役投誠等,這些都是國民黨政治集團所不願看到的事實,所以有意淡化這段歷史;二是自然沿革的因素。因為一九四五年時,西峽口是內鄉縣的一個區,解放後西峽又單獨劃縣,區劃的改變對此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