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德國多家媒體日前披露,一些出版商採用欺騙手段,經常在虛假科學期刊上刊登幾乎未經審核的研究報告,由此導致大量錯誤或真假難辨的信息流入社會,誤導讀者。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通常要由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審核,發現具有科學價值再給予發表。然而,一些出版商正在摧毀公眾對嚴謹學術文章的信任,其中不乏德國的某些出版商。
據科技日報報道,據德國和多家國際媒體跟蹤調查,近年來,約有5000多名德國學者曾在虛假科學期刊上發表過研究報告,其中包括德國著名的亥姆霍茲聯合會和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數十名科學家,以及德國大學和聯邦機構的研究人員。調查還顯示,全球有多達40萬名研究人員曾在虛假科學期刊上發表過文章,這些出版物的數量過去5年中在全球範圍內增加了兩倍,在德國甚至增加了5倍。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科學的嚴肅性和真實性,而且誤導決策者和投資人,使大量納稅人的錢浪費在不該投入的地方。
這些出版商的騙人手段通常是這樣:寫信給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公司,推薦其在某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並承諾這些學者在幾天內付款後就能發表文章。研究人員獲得了發表文章的機會,出版商則獲得收益,當然也根本不會付費請專家進行內容審核。調查顯示,大量虛假科學出版物可以在大學圖書館的目錄中找到,也可以在碩士和博士論文中發現。德國和歐盟當局也大量引用此類研究報告,而顯然沒有認識到其來源可疑。大量真真假假甚至錯誤的信息流傳到社會,甚至滲透到公眾辯論中誤導輿論。
調查披露,德國30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研究人員曾在網絡出版商的網頁上發表未經核實的研究報告或開辦講座。例如針對吸煙的危害,一些製藥公司在偽科學期刊上宣傳其藥物的功效;一家非法出版商發表了一篇由拜耳公司員工撰寫的阿司匹林加維生素C的研究報告,而根據拜耳公司的管理要求,這類文章只能在專業人士認可的科學出版物上發表。
在虛假科學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顯然有損當事人的聲譽,有些當事人因此保持沉默,但也有一些當事人是被出版社蒙騙而毫不知情。例如,不來梅大學校長萊特也在某出版社發表研究報告13次,他表示對自己文章的質量和完整性完全有信心,但對出版社不經審核,付費就刊登的做法完全不知情。在通過媒體獲知有關內情後,許多科學家感到驚訝,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
海德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監察員約阿希姆 芬克稱,出版商的這種行為是科學的災難,因為未經審核就發表研究報告是玷污了科學的嚴肅性。弗勞恩霍夫協會對媒體這項調查表示歡迎,認為提高對這種不公平做法的認識是「制止這種陰謀」的重要一步。亥姆霍茲聯合會指出,這些出版商不僅「危害個別科學家的聲譽」,而且還「危害對科學本身的信任」。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