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大灣區規劃 聶德權:高層協調 定年度計劃

2018-08-01

【文匯網訊】自從去年3月,中央政府首次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國務院總理作出的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內「9市2特區」的傳媒都紛紛報道該市為大灣區的「龍頭」。大灣區是融合,還是競爭?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接受本港媒體專訪時透露,中央政府會參與協調,亦陸續會有便利港人措施出台,但強調任何政策考量的方向一定是有利整個灣區發展。

協作思維改為考慮「整個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內一共有11個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2016年大灣區的總人口為6千8百萬,總境內生產總值(GDP)為1.39萬億美元。

過去各城市各自為政,不少城市定位、基建都有重複。以國際機場為例,目前大灣區內已有5個,廣州更正規劃興建多一個國際機場,未來更會出現一個「機場群」。如何協調達至更高效益?隨著大灣區規劃出台,一個新的戰略協作顯得具迫切性。

聶德權說,政策創新是未來處理各地之間合作的重要原素,希望做到「大家都係Win Win(雙贏)」。

大灣區三個主要合作方向:

中央政府與區內11個城市的聯繫;

香港特區政府內部如何協調跨局政策;

政府與商會等持份者之間的連繫。

中央與大灣區內各單位有定期會議 制年度計劃

聶德權特別提到國家發改委,港澳辦,廣東省政府及港澳特區政府,會成立一個較目前粵港合作更高層次的溝通機制,協調整個灣區發展,制定年度計劃找出重點項目。他指做法有別於過去粵港合作,「過去我們思考,好多時思考粵港雙方。我們從各自自身的角度出發,看有甚麼方法可以合作。但粵港澳大灣區就有新層次,思考不是自身發展而是思考整多大灣區。」

開設網站 方便「一站式」提供資訊

發展大灣區涉及多個政策範疇,聶德權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內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早已展開工作,並會開設新網站讓市民可以「一站式」了解大灣區資訊。之於一些跨政策局的政策,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亦都已經開過會,全速推進大灣區規劃。

便利港人措施陸續出台 做到「政策創新」

香港與內地珠江三角洲各市融合不是新鮮事,從四十年前內地改革開放開始就有大量港商到內地設廠營商。回歸後亦有多份CEPA協議。業界都有「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質疑。今次大灣區規劃會否又是一次重複的「口號」?

聶德權在訪問中多次重申,要落實規劃最重要是「政策創新」。而且與過去不同,可以落實到每個具體項目。他以落馬洲河套區為例,如何打通深圳及香港河套區兩邊的人流、 資金流、 物流及訊息流,「你就要有相關政策配合,若你跟現行政策一定有好多規矩做不到。」各方合作點不只是政策大框架,而是實在的項目。

聶德權都明白民心都一樣,市民在生活小節上感受到方便,才會支持大灣區規劃,「我們都提出啦!在大灣區行走 ,如何做到流動支付,這方面好具體 ,好實在。如果香港人無內地戶口,就算有內地手機號碼,我都開不到,訂餐訂不到,叫的士, 叫出租(車)都不行。買東西都一樣,好多…… 凡此種種大家都看得到。」

聶德權說未來會陸續推出更多便利港人的措施,但港人在內地工作的稅務安排,以及兩地資訊政策等問題,就比較複雜需要時間,「要找到一個適合的點,既能一國兩制方針下,但又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暢通。」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