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穿越「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白海豚保護情況備受關注。記者從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繼2016年數據庫新增識別白海豚73頭後,去年在保護區目擊白海豚達380群次、共2180頭次,分別較2016年增47%、15%。這意味着大橋建設以來,超級工程與白海豚在海天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守望。據悉,大橋施工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屢開內地交通基建領域之先河,護豚耗資約40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工區白海豚「零傷亡」。
珠江口現有的白海豚是全世界資源數量最多的稀缺群體,而港珠澳大橋工程穿越期間,共有超過100家建設單位、數萬名施工人員,要在9年工期里力爭施工海域白海豚「零傷亡」,意味着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嚴加控制,這也被施工人員稱為一場環保「長征」。
粵港環保理念共融
在這跨越粵港澳的工程「長征」中,也帶來了三地環保理念的融合共生。有大橋環保顧問說,在跟香港同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環保理論與技術並非高深、繁雜,但卻體現出做事「認真和細緻」。這一做事風格也貫徹在大橋的護豚之旅。
其中,大橋施工方案針對白海豚保護,要求各工程承包商的合同中明確其應承擔的環保責任,所有施工人員均應接受有關白海豚保護知識的培訓,制定施工現場的海豚保護行為守則,而監理公司則設專門負責海豚保護的監察人員。
「護豚技能具體到分鐘,譬如挖掘或打樁作業開始前的5分鐘內應通過監視與監測,確保半徑500米範圍內無白海豚出沒;打樁作業開始時的5分鐘之內,撞擊力度應由輕至重而增加,以使白海豚有足夠時間迴避強噪音影響。」大橋CB04標項目部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還不定期在施工工地開展白海豚保護演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等活動。
「聲驅法」護豚
進入大橋施工區域,航船實施限速十節以內,以防止船撞白海豚。而按《中華白海豚保護管理手冊》規定,船長為白海豚保護直接責任人,每船設立白海豚觀察員要求每天五次進行海面五百米範疇內目測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發現白海豚活動,隨即停止施工,船舶繞行。此外,大橋建設過程中的水下爆破作業較多,施工單位引入「聲驅法」護豚,並編製水下爆破白海豚保護專項實施方案。
如今,港珠澳大橋如巨龍般騰海而起,行走在橋上的人或許不知道,大橋早在施工方案論證報告評審階段,便不惜通過增加造價、延長工期等來表明對白海豚保護的重視;且在人工島、隧道的設計方案、施工工藝等方面諸多調整,如減少橋墩、由海上作業變為陸地工廠化作業等,以此盡量減少對環境影響,但相應增加工程造價逾36.7億元。
另據大橋管理部門統計數據,大橋主體工程動工以來,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加上用於施工中相關的監測、環保顧問、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環保課題研究等費用約3.4億元。
大橋設計與建設的護豚開支
一、大橋設計及施工論證階段:對人工島、隧道的設計方案、施工工藝等諸多調整,如減少橋墩、由海上作業變為陸地工廠化作業等,但相應增加工程造價逾36.7億元。
二、大橋主體工程動工以來: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相關環保課題研究及其他約1800萬元,共計約3.4億元。
大橋建設過程護豚多項措施
一、粵港澳三方成立白海豚保護領導小組和各專業小組,統一協調建設期白海豚保護工作;並設立跨境環保聯絡小組並建立定期溝通機制。
二、三地分期開展海豚的保護培訓、工作交流及保護演練。、所有參建大橋的施工人員均要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的教育培訓和考核,持證上崗。
四、各工程承包商的合同中明確其應承擔的環保責任,制定施工現場的海豚保護行為守則,而監理公司則應設專門負責海豚保護的監察人員。
五、挖掘或打樁作業開始前的五分鐘內應通過監視與監測,確保半徑五百米範圍內無白海豚出沒;打樁開始時的五分鐘之內,撞擊力度應由輕至重而增加,以使白海豚有足夠時間迴避。
六、進入大橋施工區域,航船實施限速十節以內,以防止船撞白海豚,而船長為白海豚保護直接責任人。
七、水下爆破作業前及期間,採用聲牆驅趕與噪音驅趕(「聲驅法」)措施,小劑量試爆方式和同步進行聲學、生態學監測作為有效補充措施。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