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圓明園青銅「虎鎣」重回祖國 曾流失海外百餘年

2018-12-11
 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11日在國博舉行。 國家文物局供圖

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11日在國博舉行。 國家文物局供圖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江鑫嫻 北京報道)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11日在國博舉行。至此,流失海外百餘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重回祖國懷抱。據介紹,今年3月「虎鎣」在英國拍賣,並被境外買家以41萬英鎊的價格拍得。隨後,該買家將「虎鎣」捐贈給了中國國家文物局。

據介紹,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相關資料顯示,「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青銅「虎鎣」。 國家博物館供圖

青銅「虎鎣」。 國家博物館供圖

今年3月底,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4月11日,該文物以41萬英鎊價格在英國成交。4月28日,中國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相關拍賣機構負責人郵件,稱青銅「虎鎣」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9月21日,國家文物局代表團會同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組赴英開展青銅「虎鎣」實物鑒定,包括科技檢測在內的鑒定結果均顯示:青銅「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銅器基本特徵。11月23日,青銅「虎鎣」安全抵達北京。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關於「虎鎣」這一世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銅盉標誌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依據充分,科學合理。「虎鎣」蓋內鑄銘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書。可能是共字,與共字通常作、形較異。器自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共」作為器名的修飾語,尚屬首見。共是供的初文,「供鎣」明確了此器的用途,即作為祭祀時奉獻使用。通過X-ray探傷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見明顯的後世修復痕跡,墊片清晰,佈局合理。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歸祖國,青銅「虎鎣」的回歸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範例,彰顯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信念與負責態度,也顯示了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理解與支持。

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虎鎣」被掠流離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強欺凌的真實寫照。而今,中國國力日益強大,「虎鎣」回歸祖國,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見證。國家博物館將於青銅「虎鎣」入藏後,妥善保管、做好展陳,深入研究,使其發揮更大作用,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其中圓明園鼠首兔首、秦公晉侯青銅器、大堡子山金飾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後入藏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為宣傳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原則理念、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滅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