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特區政府日前宣布由下月起調整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界線,由六十歲上調為六十五歲。有關決策,在社會上引起不少議論,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更因此受到建制派和反對派議員的「兩面夾擊」。
綜援是本港社會福利體系支柱之一,現行申領每月三千五百元長者綜援金的人數為十四萬三千多人,其中六十至六十五歲的為二萬五千多人。而連日社會各方及立法會議員昨日的反對意見,大多指政府此舉為「涼薄」、「剝削老人」以至「虐老」,而政府的回應則集中在人口結構老齡化及港人越來越長壽方面,並強調已有足夠措施協助中高齡市民就業。
眼前,六十至六十五歲人士,除非學有專長或具有特殊的工作經驗與技能,想要找一份工作的確並非易事;但是,中老年人士就業困難,與政府提出的上調長者綜援年齡界線,似乎並非同一回事。
事實是,本港人口結構老齡化和市民日益健康長壽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本港到二○三○年,每五個市民中就有一個年齡在六十歲或以上。政府去年的財政預算案顯示,社會福利開支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的第二位,與教育、醫療三者合計每年開支達到二千三百億元。而福利開支─包括各項長者福利開支,最近五年每年都以百分之四十的幅度在增長。長此下去,六十歲可以申領長者綜援,十年之後的開支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另一方面,近年,社會各方對六十歲已被列入長者或「耆英」一族是大有意見的,包括不少已年屆六十至六十五歲的人士,一句「阿伯」、「阿婆」,分分鐘會被「鬧爆」。而在各方要求下,政府年前已帶頭將公務員的退休年齡提升到六十五歲,並要求各大企業、公司跟隨,上至法庭法官、醫院醫護,下至「佔中」、「旺暴」時期的執法人手,都有退休人員被「重召」。日前一宗女士注射肉毒桿菌命案,涉案醫生已逾八十高齡,有意見要求管制執業醫生髮牌年齡,但醫學會反問如何可以證明一個年長醫生沒有診症能力?
事實擺在眼前,一方面部分六十至六十五歲人士就業有困難,但從社會整體而言,反對將六十至六十五歲劃為「老人」是主流意見。
而更為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對本港公共財政開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量入為出及未雨綢繆,是基本法對特區政府提出的基本理財要求。廣東俗話「好天搵埋落雨柴」,眼前,外圍經濟環境變化不定,本港不可能「獨善其身」。事實是本港的老人福利與社會保障並無「縮水」,政府在提高老人綜援年齡界線的同時,亦宣布調升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的金額一點四個百分點,預計每年會增加六億三千多萬元的開支,合計七十二萬老人受惠。而長者綜援年齡線調高後,尚有成人綜援「補救」,生活確有困難者可以申領。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