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2018年新劇數量為10年來最低 「炮灰劇」超8成

2019-03-07

【文匯網訊】3月5日舉行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透露:最近兩年新劇上市數量不斷減少,2017年有241部,2018年是國產電視劇的「小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而收視率不足0.5%的「炮灰劇」在2018年新劇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現象

2018年新劇減少

低收視「炮灰劇」超八成

數量減少的同時,收視率的狀況也不樂觀。索福瑞中國區資深數據科學家鄭維東透露:2018年全國100城電視劇單頻道收視率沒有超過2%的大劇,而2015年多達9部;收視率在1%-2%之間的優勢劇目2018年僅有30部,僅佔4.7%。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有大量的「炮灰劇」。鄭維東介紹,業內通常認為,收視率不足0.5%的電視劇就是「炮灰劇」。這部分劇集在2018年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

與新劇減少相輔相成的是電視劇集數在下降。2018年通過審批的電視劇平均集數是42集,同比2017年減少了1集,比2016年更是減少了3集。

可以說,2018年,資本退潮,流量失靈,爆款缺失,大IP、大投資集體啞火。在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看來,回顧2018,劇集內容同質化現象依然存在,同一個套路,同一個坑,相似的槽點,相似的雷:古裝劇跌進了宮斗權謀的坑,仙俠玄幻劇跌進了升級打怪的坑,創業題材劇跌進了狗血言情的坑,懷舊題材劇跌進了販賣情懷的坑。

分析

市場虛熱降溫

行業開始自我進化

對於產量驟減,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是一個市場轉型的必然結果。此前國產電視劇被詬病的就是產量過剩,大半的劇製作完成後卻無法播出,目前的產量降低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各大影視公司降低產量,推出精品化劇集。鄭維東認為,產量減少等表明電視劇市場虛熱局面已有所扭轉。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更需要靠質量、價值驅動。

電視劇行業正在經歷調整與自我進化。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王鵬舉坦言,前幾年,挖礦的、做食品的、修路的等等太多熱錢湧向影視行業,肯定會帶來狂熱和浮躁。「現在回歸理性,製作公司也處在過渡期,不管什麼時候,好作品都需要。」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表示,經歷了互聯網爆發式增長,肯定有泡沫的形成,總有一個付學費的過程。

業內的習慣性聲音是去責怪資本、責怪流量。但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認為,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與其吐槽產業和資本,不如捫心自問,在行業泡沫中,「我們是不是有著很多不該有的慣性操作。」

「影視行業歸根結底是一個創意產業,出好作品是硬道理。然而這幾年來,我們行業中的很多人醉心於運作資本的熱情,遠大於投入創作的熱情,只求估值高高高,製作粗糙快快快,最終結局涼涼涼。」

建議

拒絕拼流量拼組局

改良評價體系

在王磊卿看來,2019年行業要想走出寒冬,必須打破這種泡沫慣性和投機心理。

既然如今的市場,要成為一個爆款,不再是造熱門、拼流量、拼組局,也不是大IP+大咖司+大投資+大平台,王磊卿認為應該拒絕觀望等待、改良評價體系以及拓寬創作格局。「雖然我們的觀眾仍然非常喜歡電視劇,但是我們的部分製作企業和藝人明星卻顯得有些高冷,市場的觀望氣氛依然濃烈。部分企業不開機,等平台命題作文;部分明星不接戲,等市場提高片酬;等待平台還是等待市場?觀望讓你被剩下!」 王磊卿指出,行業必須認清兩個現實:一是藝人限薪酬不可逆轉;二是平台採購限價同樣不可逆轉。

此外,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否同樣左右著行業能否良性發展。收視率造假、流量點擊率虛高已經在2018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糾偏,但一種新型的「干擾源」——「粉圈狂歡」正凸顯出其殺傷力。王磊卿提醒,近來,對一部電視劇的客觀評價時不時被這種喧囂干擾,甚至綁架輿論,成為隱形炸彈。

王磊卿說,「擁抱影視春天,必須拓寬創作的眼界和格局。如果始終停留在抄襲、改編、圖省事、拼速度的層次,只會令寒冬更加駐足停留,畫地為牢。」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滅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