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李曉鵬:金融創新應符合金融基本規律

2019-03-08

【文匯網訊】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參加了經濟、農業界委員聯組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在會上作了題為金融創新應符合金融基本規律的發言。

金融創新是保持經濟生機活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金融創新需要一個合理的邊界,超過邊界的創新會扭曲金融基本規律,破壞金融秩序,造成資金脫實向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並出現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染等問題。總結過去幾年來金融創新的經驗教訓,主要源於五個錯配。

一是產品表象與經營實質的錯配。出現兌付困難的金融產品,大多是金融機構為吸引投資者,以代客之名,行剛兌之實,把表外業務做成了表內業務。據統計,在銀行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產品數量佔到93%以上,「剛兌」帶來了系統性壓力,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二是金融收益與實體業績的錯配。資金脫實向虛是近年來金融市場的頑疾,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甚至信貸空轉等現象較為普遍,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機構遍地開花,這些機構從事套利業務,靠錢生錢、錢滾錢搏取收益。這種所謂的收益不是來源於為實體經濟創造的效益和企業最需要的金融服務,而是來源於資產泡沫甚至龐氏騙局。這種收益高、來錢快所產生的「虹吸效應」,促使了資金脫實向虛,成為滋生金融風險的「致幻劑」。

三是規模擴張與資金支撐的錯配。穩健經營是銀行經營的基本理念,一些金融機構在流動性充裕的表象誘導下,淡忘了穩健經營的理念,追求過度擴張和跨越式發展,採取「短錢長投」的錯配模式,資金運用脫離資金來源任性膨脹。在流動性狀況產生變化的情況下,手中資金難以覆蓋眼前的兌付,瞬間的資金鏈斷裂都可能造成流動性危機。

四是機構自律與監管約束的錯配。近年來,一些類金融機構特別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既不受資本充足率、風險撥備率的自我約束,又不受監管部門的外部約束,成為既無自律、又無它律,其結果是規模越大,風險越大,教訓深刻。

五是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錯配。一些金融機構缺乏對自身長期發展戰略的考慮,被業績所綁架,只熱衷於賺快錢,過度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金融機構對職業經理人設置的短期經營目標過高,使得經理人產生「賺一把就走」的心理,其結果是雖然企業獲得了短期超額收益,經營者獲得超額獎勵,但卻積累了長期風險,嚴重影響金融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金融創新不能超越邊界。金融無論如何創新,它作為信用中介的本質不能變,經營風險的屬性不能變,穩健經營的理念不能變,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不能變,珍惜信譽的底線不能變。為此,我對金融創新的規範和發展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建立金融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將相關監管指標內嵌到對企業的考核評價體系中,作為對企業經營業績和負責人考核的重要依據,引導企業將對金融基本規律的遵守轉化為自覺、自律的經營行為,有效規範金融創新。

二是推動短期激勵向長期激勵轉變。完善市場化的薪酬機制,強化與長期經營目標的掛鉤,抓緊在金融企業推行股票期權、員工持股、虛擬股權等長期激勵方式,引導經營者關注長期利益,堅守發展底線。

三是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對金融企業資金流向實施硬約束,確保資金流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阻斷資金空轉的生存通道。

四是鼓勵適度發展金融混業。這不僅有利於推動供給側改革,促進個性化、定制化、特色化金融發展,而且也有利於避免政策不明產生的風險,形成差別化的創新生態環境。

五是補齊監管短板。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強化對互聯網金融、P2P等創新金融業態的監管,加強基層金融監管力量,強化屬地監管責任,確保金融監管沒有空白、不留死角。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