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多名代表關注創科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王志民在會議上作「堅守「一國」之本 善用「兩制」之利,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美好共同家園」為主題的發言。
王志民:我完全贊同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通篇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總結了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刻分析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對2019年政府工作的目標任務、政策取向和重點領域作出了部署,是一個生動詮釋2018年我們「過得很充實、走得很堅定」和在奮鬥中收穫更多自信和勇氣的好報告,因而也是一個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好報告。
有三點感受尤為深刻:
一是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們國家在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過去幾年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2018年取得新的重大進展,讓我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充滿信心。報告全面回顧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按照黨的十九大確立的「路線圖」,取得「六大重要新進展」,推進「八項重點工作」,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彰顯了我國已具備抵禦風浪沖擊的堅實基礎和強大韌性。這也進一步充分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形成的前所未有的強大「核心、黨心、民心」,全國人民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衷心擁護和愛戴,為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繼續穩中求進、穩健向好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是報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出了2019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主要任務,圍繞新一輪改革開放作出一系列具體工作部署,讓我們對國家發展邁向新徵程更加充滿信心。報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調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繼續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突出市場化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部署有傳承、有創新,政策精準,措施具體,針對性強,極大增強了我們在2019年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年裡再創佳績的信心。
三是報告對進一步推進「一國兩制」事業和支持香港發展提出明確意見,讓我們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書寫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七一」視察香港時提出的「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的新時代宏偉篇章更加充滿信心。報告中很多政策措施都與香港密切相關,對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都是「改革利好、政策利好」。尤其是其中「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的表述,更是體現了中央對香港一以貫之的真誠關懷和殷切期許。只要我們香港把握機遇,堅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正確方向,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實現「兩個建設好」的重要平台,就一定能與國家同發展、共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2017年「七一」親自見證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到在十九大黨的最高政治報告中特別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親自到珠海見證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到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再次強調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將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灣區提升為實現「兩個建設好」和粵港澳共同發展的「戰略灣區」,充分體現了「香港發展一直牽動著我的心」的深厚情懷和對香港與祖國內地共建共享共贏的殷切期望。我著重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結合對政府工作報告和韓正副總理在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精神的學習領會,就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談幾點體會和思考。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謀劃,是國家發展「大棋局」上的「大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悉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基礎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謀劃實施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對於香港來說,關聯最密切、影響最直接和最具現實與長遠意義的,無疑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月1日,韓正副總理在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當前大灣區建設「中央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三地的參與熱情前所未有、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前所未有」。特別是大灣區規劃綱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印發,達到了戰略層級上的「頂配」,意味著國家將投入更多資源、出台更多政策措施,香港也將因此獲得更多的「改革紅利、政策紅利」。有學者評論,「北雄安,南大灣,是中國戰略的雙子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推動形成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實踐、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兩大基本國策在新時代交融結合、同頻共振的重要載體,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承擔著多重歷史使命:
一是大灣區建設承擔著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實現「兩個建設好」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這是中央作出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豐富了「一國兩制」實踐內涵,為香港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深化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戰略支撐和重要平台,有利於把香港發展與國家戰略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並使香港同胞更好分享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果,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和參與感、成就感,實現「兩個建設好」的宏偉目標。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國兩制」條件下治理制度現代化的樣本意義更加凸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發揮重要示範作用,成為新時代新階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對世界作出的新貢獻。
二是大灣區建設承擔著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的大灣區,將是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是「高質量發展的典範」,明確提出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是我國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尤其是創新要素集聚,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具備進一步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力與條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實現「優勢疊加、強強聯手」,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創造新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對全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起到重要示範和促進作用。
三是大灣區建設承擔著優化功能佈局,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使命。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合作基礎良好、國際化市場化水平領先,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5%的人口總量,創造出12%的經濟總量,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相關研究,到2035年大灣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有望超過18%,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份量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三地通過「堅守『一國』之本,善用『 兩制』之利」,源源不斷擦出規則與機制創新的火花,為區域發展帶來更多的「制度創新紅利」,發揮好對周邊及廣闊腹地的強大輻射帶動作用。
四是大灣區建設承擔著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的重要使命。在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兩大基本國策交相輝映中,大灣區的開放性特點可以充分轉化為獨特的發展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對於在全國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具有「試驗田」「示範區」作用。比如,作為「一帶一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大灣區可發揮區域內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的優勢,以及香港高端服務業集聚、連接全球市場、輻射力影響力強等優勢,為我國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提供全新平台。
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大特色是「一國兩制」,賦予香港「中心城市」和「主角」定位,為香港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與世界其他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源於「一國兩制」、受益於「一國兩制」,也必將豐富「一國兩制」。大灣區規劃綱要把「『一國兩制』,依法辦事」作為大灣區建設的六項基本原則之首,提出大灣區建設的三個「有機結合」: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要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要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中央和特區政府都一再明確「一國兩制」是大灣區建設的最大特色和優勢,規劃綱要從制度層面確定了堅持「一國兩制」原則是大灣區建設的根本遵循。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在大灣區規劃綱要宣講會上也強調,「推進大灣區建設,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有利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並不會如一些人所擔憂,導致兩制界限模糊,也不會導致香港單獨關稅地位弱化,更不會令香港被內地同化」。「一國兩制」下的大灣區建設,能夠讓香港在傳統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同時培育新優勢,為參與國際化分工合作提供更加豐沃的土壤。
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將香港列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首位,對香港的描述可謂濃墨重彩。綱要共提及四大中心城市272次,其中港澳192次,香港占102次,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關心、重視和支持,體現了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綱要提出要「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既明確了香港的特殊地位、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
大灣區建設突出香港獨特地位,香港「主場」色彩、「主角」地位十分明確。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大灣區規劃綱要堅持「一個中心」,即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大灣區建設定下了總基調。在大灣區建設的各個重要節點,香港都處在「中心點」,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簽訂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共同舉辦大灣區規劃綱要宣講會等重大活動,地點都選擇在香港,凸顯了香港的「主場」地位。在大灣區建設謀篇佈局和決策的整個過程中,香港的「主角」作用也得以充分發揮。在規劃編製階段,中央高度重視香港的訴求和意見,2018年6月,韓正副總理親自聽取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的意見建議,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也採納了特區政府和香港各界人士的大量意見建議。在領導決策層面,去年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林鄭月娥行政長官是領導小組成員,並在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作為發言者發出「香港聲音」。在信息發佈方面,中央有關大灣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多由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今年2月28日,張建宗司長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向全球介紹了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情況。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的「主角」身份。
大灣區建設聚焦香港長遠發展,為香港發展創造「新空間、新動能、新福祉」。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一是為香港發展拓展新空間。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香港發展將不再受限於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範圍。通過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的「軟聯通」,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成為廣大香港同胞創新創業的沃土熱土,成為廣大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更好發展的共同家園。二是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國際化水準領先、市場體系健全、資本市場發達、知識產權保護完善、資訊流通便捷,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具備良好條件。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將在有力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同時,為傳統優勢產業注入新動能,帶動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向高增值方向升級,形成與國際創科中心並駕齊驅的「3+1」國際中心嶄新發展格局。三是為香港市民提供新福祉。大灣區建設堅持「經濟民生雙導向」,目的是讓港澳同胞得實惠、增福祉。出台的相關政策措施涵蓋了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生態環保、社會事業、「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合作平台等經濟和民生多個領域,既有利於香港經濟轉型發展,又有利於香港民生改善,突出了「惠民惠商也惠青」的政策取向。去年以來,中央先後推出了四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比如今年3月1日推出的最新一批8項政策,就包括港人最關心的港人港稅、青年赴內地創新創業、香港單牌車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內地、出入境便利化等,切實回應了香港社會的重點關切。
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由規劃藍圖轉向施工圖,香港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特殊優勢,以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為突破,打開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新局面
大灣區建設是香港實現更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和平台,也是在香港社會廣受歡迎的「中央精神、國家議題」。隨著大灣區規劃綱要公佈實施,大灣區建設已進入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當前香港社會積極思考大灣區、參與大灣區、建設大灣區,主動對接大灣區政策措施,為下一步深度參與大灣區共同家園建設營造了濃厚氛圍、集聚了強大能量。
特區政府積極履行主體責任。林鄭月娥行政長官高度重視大灣區工作,表示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竭盡所能」。目前,特區政府已經成立了由林鄭月娥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最高層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同時專門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施政報告》和最新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均配備了相應資源對接大灣區建設。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在大灣區規劃綱要宣講會上表示,特區政府將集中開展六個方面重點工作,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優勢範疇開拓發展空間;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充分用好香港的國際聯繫和國際網絡,向海外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資金和人才落戶大灣區。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正在繪就。
香港各界也紛紛「搶灘」大灣區。香港立法會議員和各政團多次赴大灣區專題考察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工商界成立了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加大投資和項目佈局,以「基金+項目」等市場化方式參與大灣區建設;專業服務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旅遊界、金融界、傳媒界等各類專業團體和人士也紛紛成立大灣區合作組織,包括大家熟悉的「大灣區院士聯盟」、「大灣區專業知識人士聯盟」、「大灣區青年行動聯盟」等。
港區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也都聚焦大灣區建設。去年和今年兩會前夕,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專門與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會面,聽取大家對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建議。據初步統計,去年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的與大灣區直接相關的建議和提案就有100多條。今年兩會期間,港區代表委員更是圍繞大灣區建設提出了許多有深度、有見地的意見建議,比如,建立大灣區顧問制度、共建大灣區求學就業生活咨詢平台、舉辦港珠澳大橋馬拉松賽事、建設大灣區金融創新區、制定三地通用的監管及仲裁調解規範、建設大灣區教育中心、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聯盟等等。港區代表委員為香港的前途鼓與呼,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香港發展「新空間、新機遇」的代名詞。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粵港澳三地最有共識、最具優勢,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重中之重。香港憑借自身在創科領域長期積累的獨特優勢,完全可以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韓正副總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再次強調,要重點支持港澳與內地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支持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林鄭月娥行政長官表示,香港擁有雄厚科研實力、世界級大學、國際化及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優勢,可以擔當大灣區內創科先鋒的角色,未來將積極構建「香港—深圳」這個極點,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圍繞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中央和特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允許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鼓勵香港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工作、支持中科院兩個研究所落戶香港科學園等,長期困擾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取得重要突破,令香港科技界深受鼓舞。特區政府也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精神,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創科發展的措施,包括:預留200億港元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科技園,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投資本地科創初創企業,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大力吸引國際科創人才,為企業研發開支提供稅務扣減,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同股不同權公司在香港上市等。在中央大力支持、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香港業界尤其是青年積極投入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創新創業的熱情前所未有。據統計,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已經從2015年的1500多家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2600多家,去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更是大幅飆升51%。
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正式開通,「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從物理空間上已全面貫通,大灣區的四個創新極點已「串珠成鏈」。有業界朋友指出,加快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其意義不亞於波士頓128公路之於紐約灣區、硅谷101公路之於舊金山灣區,必將成為支撐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脊樑」。香港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更是形象地將港深合作比喻為「硅谷與華爾街集於一身」。未來,通過這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珠江西岸和東岸將連為一體,兩岸各城市將在科創領域相互呼應,實現更好的交匯融合,進一步形成科創引擎合力,打造出一條貫通上中下游、科學—技術—產品—市場無縫連接的世界一流創科產業全鏈條。香港通過構建港深極點、聯通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對接兩地創科鏈條,必將有更好的條件發揮自身創科優勢,為引領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更大作用,為香港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大灣區規劃綱要向世界展現了一幅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江明珠閃亮大灣區潮頭的宏大畫卷。只要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作出的大灣區建設要「大膽闖、大膽試」的重要指示要求,一件事一件事地向前推進,香港就一定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征程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美好共同家園,與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來源:中央駐港聯絡辦網站
責任編輯:林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