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車厘子自由」依然是「販賣焦慮」的套路

2019-03-09

【文匯網訊】輿論場上的「爆款文」真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各領風騷兩三天」。前些日子一篇題為《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的文章在網上被熱傳,它提出女性消費能力晉級的幾種「標誌」,「辣條自由、奶茶自由、視頻網站會員自由、外賣自由、咖啡自由、車厘子自由、口紅自由、衣服自由......」等等,最高階的當然就是所謂的「財務自由」。

從「爆款文」的設置來看,所謂「車厘子自由」,屬於從日常飲食消費向享受型消費晉級的過渡環節,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巧妙的設置。你可以不喜歡吃車厘子,但不會不顧及自己的服飾妝容,這就是此文渲染的一種價值理念,而「車厘子自由」都實現不了,談何更高階的「自由」呢?因此,一些網友借此吐槽,自己又「消費降級」啦,自己又要「窮到吃土」啦,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近年在輿論場上「販賣焦慮」,似乎成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媒體人的套路,不僅能引起外界關注,其帶來的大量流量和廣告收入也足以讓外人眼紅。「販賣焦慮」的一大秘訣就是「生造概念」,而且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與現實問題結合併製作大量噱頭。

「車厘子自由」就是一個硬造出來的概念,我們當然也可以說「藍莓自由」「百香果自由」「澳柑自由」,等等,只要是那些不是特別日常的水果,都能被設定為「想像奢華」的存在。但問題的關鍵是,真的有那麼多年輕人吃不起車厘子嗎?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並不是非要吃車厘子才能證明自己的消費格調,一些人不吃車厘子僅僅是不喜歡吃罷了。這本來就是個體選擇的問題,非要把它納入一種消費觀念的敘述中,顯得十分荒唐。不過,多數網友並不會仔細推敲其中的邏輯,但唯恐自己被貼上「不入流」或者「消費降級」的標籤。

販賣焦慮者就利用這種信息受眾的盲目性,渲染「車厘子自由」的重要性。吃不吃車厘子還不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自己千萬不要掉入低階消費的陷阱,進而被打入低層次的外界評判,這才是很多人「焦慮」的根源。這類渲染情緒的言論,可能會編造各種稀奇古怪的話語,用各種新鮮概念刺激眼球,但歸根結底是要讓受眾產生「階層焦慮感」。

與「販賣焦慮」相對應的,就是所謂的「哭窮」。其實很多人也未必對此真的焦慮,僅僅是想借此「刷存在感」罷了。此前不少媒體也指出,年輕的消費者並非是「真窮」,只是「哭窮」,這可以被看成一種盲從心理作祟的結果。

網絡文化的一大特徵就是眾聲喧嘩,但信息受眾的盲從性,也會讓魚龍混雜的信息變得更加混亂。要讓某種觀點流行開來,就不得不用一些「套路」,一些自媒體為了引發流量,就會定期製造一些「爆款文」,雖然每次表達方式和生造的概念不同,但多數時候「換湯不換藥」,根本的手法還是挑起受眾的情緒、製造焦慮乃至恐慌。身處這種輿論氛圍中,即使不贊同其觀點的人,也難免要參與一番討論,或褒或貶,但不論何種態度,哪怕是插科打諢式的調侃,也會造成這些觀念的流行。

其實,大多數人看得出「車厘子自由」只不過是實現不了 「財務自由」的某種自我安慰,哪怕已經熟悉了其中的話語套路,還是會參與轉發、討論,因為「爆款文」已經構成了一種公共議題,受眾都會借此「自說自話」,至於「爆款文」的論述是否嚴謹、觀點是否合理,反而不會被人重視。

比如,有人藉機吐槽自己現在連化妝品都買不起了,還有人說自己要囤積一批車厘子來積累財富,明眼人都看得出其調侃的意味,但其中也有不少現實的無奈。當年輕人面對現在高房價、物價的現實問題,面對就業、婚姻等問題產生糾結時,難免會產生失落的情緒,難免會有一些牢騷。但人們又深知心存正能量的必要性,更何況不能把自己內心的鬱悶發洩給他人,便只好用這種看似自嘲的形式展示內心的情緒。

但這些跟所謂的「車厘子自由」並無關聯,卻中了「爆款文」製造者的圈套。在這類爭執中,話題本身的嚴謹性不被重視,但它引起的各種現實問題的聯想,卻會激起更多人情感的共鳴和參與討論的熱情。

對年輕人來說,實現「財務自由」之路固然很難,但可以分階段實現,「車厘子自由」還沒到奢侈品消費的程度,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只是年輕人沒必要沉浸在對各類「自由」的偏頗理解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量力而行,才是最合理的消費觀念。

說到底,對此還是理應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跟風參與討論倒無妨,如果真的以所謂「車厘子自由」來判斷自己的消費能力,未免太過幼稚。可以想像的是,「車厘子自由」不會是販賣焦慮的最後一次「爆款概念」,也不會是輿論場上最熱衷的「新鮮概念」,但這些渲染情緒的套路不會改變,製造噱頭的手法依然存在,對此不必大驚小怪,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其中內藏的「玄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滅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