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把樓宇連起來」——細節之處看香港之六

2019-03-29
行人走過橫跨干諾道中的廊橋(新華社)

行人走過橫跨干諾道中的廊橋(新華社)

是建築連通空間,還是空間圍繞建築?

當小鄧第一次被同事帶著在香港中環的樓宇間穿行,他既新奇又緊張。新奇的是,那麼多富麗堂皇的大廈居然是行人的走道,任人穿行。國際金融中心、交易廣場、置地大廈、渣打大廈、怡和大廈,一座座樓宇為一道道天橋、廊道所連通。不用下到地面,行人可以從維多利亞港的碼頭,一直走到中環。外面陽光酷烈,樓宇內卻是涼風習習。令小鄧緊張的是,這迷宮般的走道,人流如織,怎麼找得到回來的路?

好多人說,判定一個人來香港多久,要看他怎麼找路。特別是中環、灣仔一帶,樓宇密集,天橋、連廊縱橫交錯,連接起無數幢著名大廈。會走的,穿行在高聳入雲的樓宇間,既舒服、又養眼。樓宇中多精緻店面,五光十色、琳琅滿目。最重要的是還快捷。地面七繞八繞半個小時的路,樓宇間穿行至多一刻鐘。對於樓宇與連廊、天橋一體相連,已成為「老香港」的小鄧特別有感觸:「這些連接,遮風避雨,體現了便民的理念,沿途又遍佈商店,最有大都市味道。」

從灣仔地鐵站到會展中心,中間有一座中環廣場大廈,地上78層,身披鈦金色玻璃幕牆,是有名的地標建築。這座大廈的一、二層,堪稱是五星級的公共空間。高大的廊柱,華麗的壁畫,再加上大理石鋪地、綠植點綴,你很難想像,這豪華的樓宇大堂,24小時對公眾開放,冷氣、滾梯24小時不斷,任人使用。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大廈向公眾開放,成為連通香港這座大都市的一個個支點?

「商業建築如果連通起來便能增值,人流越密集,通達性越高,樓宇的價值越高。」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說,「連通的效果就是政府、業主和公眾三方都有好處,是多贏局面。」

通往中環碼頭的海濱長廊(新華社)

通往中環碼頭的海濱長廊(新華社)

政府作用是第一位的。香港地狹人稠,路網密集。行人走道、休憩綠地等必須要私人業主配合。於是,香港很早就出台政策鼓勵私地公用,政府對建築物公共空間的建設、使用有明確認識,有詳細的規定。有些項目,規劃提前考慮到了,在土地招標時就明確規定多少面積做公共空間。特區政府發展局提供的數據表明,1980年以來,政府按地契要求發展商提供公共空間的項目有79項。

除了土地招標的規定,政府還有一個手段是用獎勵面積的方式鼓勵私人業主拿出土地用作公共空間。像從銅鑼灣到灣仔碼頭的必經之地——新鴻基中心就是一例。

「我們身處的這棟新鴻基中心,上世紀80年代建的時候,48層,當時是維港一線海景大廈,孤零零在海邊,想連也找不到人。90年代改建,一、二層都拿出一部分做公共走廊,政府以1比2的比例獎勵我們增建新樓層,我們這棟大樓就從48層增加到了53層。」香港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董子豪說。

政府獎勵比例並不是固定的,稀缺地段,獎勵最高可以達到1比5。

使用費用誰出?

董子豪說,一般情況下都是私人業主承擔。既是公共空間,就要處理好與周邊業主、使用者的關係。在香港,增建公共空間也好,修改最初設計也好,都需要徵求周邊業主的意見,甚至求得業主們的同意。

當然,建築物千差萬別,住宅項目就特別慎重。特區政府發展局給記者的回復中就特別強調,住宅項目一般不要求發展商在私人土地上建公共空間,「以免費用轉嫁到小業主身上」。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