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北側是軒尼詩道,南側緊鄰灣仔道,左右兩側分別是20多層的高樓,道路與高樓的「夾縫」之間,「框」出了一個方方正正的籃球場。從早到晚,這裡都能看到打球的年輕人。尤其是夜晚華燈初上的時候,球場上你爭我搶的熱烈氣氛吸引了許多行人駐足。
在香港,像這樣見空插針般「鑲嵌」在鬧市中的運動場所不勝枚舉。
以位於皇后大道東的伊麗莎白體育館為起點,記者步行體驗,在半小時路程的半徑內,便找到了近10家運動場所。
這些運動場所中,面積最大、設施最全的是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各種康樂設施,包括游泳館、可舉辦大型賽事的網球場主場館,還有13個標準網球場、6個硬地7人足球場及4個戶外籃球場、兩個設有12條人造草球道的草地滾球場、兩個壁球場、1個手球場及1個滾軸溜冰場,以及健身及緩跑徑、兒童遊樂場、模型船池等設施。
最有特點的是寶雲道羽毛球場:山腰中的半畝方地,隱身於茂密的參天樹林中。在愛群道,還有一個專門的滑板公園。
人多地少的香港之所以有這麼多運動場所,是因為特區政府對運動場所的面積和數量有詳細且明確的規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定,戶外場館中每1.5萬人擁有一個網球場,每1萬人擁有一個籃球場,每兩萬人擁有一個排球場,每3萬人擁有一個小型足球場、擁有300平方米的田徑場地,每5000人擁有400平方米的緩跑徑等。室內場館的要求是:每8000人擁有一個羽毛球場,每7500人擁有一個乒乓球桌,每個體育中心須有一個乒乓球場、一個健身舞蹈場地等。
特區政府規劃署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規劃新市鎮的時候,會參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及相關部門的意見進行全面規劃,周密考慮各種運動設施的分佈及位置,以滿足整個新市鎮居民及未來人口的需求,確保區內居民能方便使用有關設施。
每周都會去維多利亞公園跑步的丁小姐對香港的運動場所非常滿意:「和內地相比,香港的運動場不僅多,而且更人性化、更規範,人們都會按規矩使用運動設施,很有秩序。」
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的數據表明,2014至2016年,香港運動場的平均使用率達到99%。2016年,使用率最低的離島區運動場也達到了94%。根據香港政團民建聯2018年7月的調查,受訪者中有八成擁有運動習慣,其中每周運動1小時以上的占48.1%。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地絕大多數免費,少數收費場館價格也很親民。全港游泳館價格統一,成人每次17港元,學生8港元;學生租用非高峰時段羽毛球場每小時17港元。康文署負責人表示,收取的費用並不能收回其營運成本,不足部分則由特區政府補齊。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林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