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首位華人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2019-06-15

【文匯網訊】據中國能源網報道,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憑借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設立,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記者了解到,此前已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

此外,世界文化理事會還每兩年評選一次「愛因斯坦世界藝術獎」、「愛因斯坦世界教育獎」,三個獎項總計已產生了74名獲獎人,王中林獲該獎之前,尚無華人獲此殊榮。

該獎獲獎人由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124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委員會選出,委員會成員包括25名諾貝爾獎得主。

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委員會還認為,這些發現和突破已經引發世界範圍內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納米能源與自驅動系統技術的興趣與努力,並認為他發明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有可能從海浪中獲取大量能源以解決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將對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委員會在認可王中林在科技領域貢獻的同時,也對他在物理學領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認為他首先證明了納米發電機起源於麥克斯韋的位移電流,建立了利用機械能為移動傳感器供電的原理和技術路線圖;給出了2600年以來首個對摩擦帶電物理學的科學闡釋,為摩擦電納發電機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外,委員會還對王中林的個人品質和學術水平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一位「天生的領導者,總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滿活力,對與他合作的每個人都有積極的影響」。

數據統計顯示,王中林已經發表論文1500餘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文章;根據Google Scholar的統計,王中林教授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0.6萬次,標誌學術影響力的H指數為226。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