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紀寬樂:資深香港醫生在廣深執業的日常與期盼

2019-06-27
紀寬樂在廣州的診所 羊城晚報記者 周巍 攝

紀寬樂在廣州的診所 羊城晚報記者 周巍 攝

【文匯網訊】6月中旬的一天,早上8時,香港心臟專科醫生紀寬樂搭乘火車抵達廣州東站,隨後搭乘地鐵到廣州萬治(香港)內科門診部,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上午10時許,第一名預約患者如期抵達。看完4名患者後,他將搭乘火車趕往深圳萬治門診部繼續開診。每周工作6天,2天在內地看診,對紀寬樂來說這樣的生活已成常態。

在廣東,像紀寬樂這樣來自香港、澳門的醫生越來越多。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大灣區內衛生與健康合作越來越緊密。然而,醫保互通機制尚未完備,如何解決在大灣區內的醫保支付問題,是三地醫療深化合作繞不開的問題。

受惠於三地合作,得以在內地執業

根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廣東省實施落實先行先試政策,鼓勵港澳醫療服務者在粵投資醫療服務機構,為內地提供更多類型的醫療服務。2010年,廣州萬治(香港)內科門診部成立,成為了廣州首家港資醫療機構。

「當時內地對香港醫生執業很支持,我們也得到了廣東省衛生廳、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記者從省衛健委獲悉,目前,港澳居民獲取內地行醫資格有兩種方式,一是獲取內地醫師資格,二是短期行醫。獲取內地醫師資格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全國醫師資格考試;一是通過資格認定。獲得內地醫師資格的港澳醫師與內地醫師同等待遇,可直接執業也可開設個人診所。紀寬樂有著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等多個「響噹噹」的頭銜,資質並沒有「卡」住他。

但診所的選址則讓他費了一番周折。從2008年開始,紀寬樂就到廣東各地考察、參觀,前後花了2年多,診所才開業。「我們在廣州開設醫療門診部的初衷,是為了讓人們不用到香港也能享受港式醫療服務。」紀寬樂表示。

今年4月30日,紀寬樂團隊在深圳的萬治門診部正式營業,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後,深圳首個開業的港資醫療機構。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獲得內地醫師資格的港澳醫師在廣東執業登記人數為258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香港醫師在廣東短期行醫人數為74人,澳門醫師在粵短期行醫人數為11人。

希望將香港先進經驗帶入內地

紀寬樂是心臟科醫生。西裝革履、領帶筆直,衣著講究的他看診時並不穿白大褂,他看診時喜歡和患者聊天。「有什麼不舒服可以幫到你?」這是紀寬樂見到每一位初診患者時都會說的第一句話,然後再問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等等。紀寬樂說:「看似不起眼的事,很可能就是引發疾病的原因。」

「醫生看病,還要醫人,醫生要和患者建立信任,這需要時間。」紀寬樂一邊問診,一邊細心地看患者帶來的一沓沓厚厚的病歷,初診患者的就診時間通常需要半小時或更多。「看完病人和看好病人是兩回事,看病不是流水作業,療效是金標準,如果看不好,下次患者就不會找你看了。」

如何能夠做到「醫好病人」?他有自己的看法:「醫師要有紮實的學科背景和豐富經驗;要隨時保持學習狀態,緊跟國際醫療發展方向,學習國外的最新指南和知識;也要花多一些時間瞭解患者,才能真正找到病因。」

如今,紀寬樂每周有兩天在廣州和深圳看診,儘管身心有些疲憊,但他依然樂在其中:「能夠幫助到更多病人,讓他們看好病;同時也希望能將香港的先進管理經驗帶到廣東,讓更多患者獲益。」

診所暫未入醫保,期待政策完善

不過紀寬樂也有苦惱——目前他的診所並未拿到國內醫保資質,「目前患者大多數是自費,小部分患者有商業保險覆蓋。」紀寬樂期待著相關政策能盡早出台。

26日,珠海市醫保局對外宣佈,從今年7月1日起正式推出「常住橫琴(含橫琴、保稅區、洪灣一體化區域)並辦理了居住證的澳門居民,可以參加珠海基本醫療保險」的試點。

此前,在珠海就業和上學的澳門籍人士,已可以在珠海參加醫保。此次試點進一步擴大了參保對像範圍。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澳門與珠海的合作如果能夠給出可供參考的實施細則,總結出一些經驗,將有利於接下來大灣區整體醫保的互通和醫療資源的整合。」

省衛健委:將為港澳醫師在廣東執業爭取更多政策

近年來,在廣東辦醫的港澳醫師越來越多,一些待解難題也凸顯出來。

首先,內地辦醫的審批政策與港澳差異較大,手續相對繁瑣。港澳醫生在內地辦醫,除必須本人要取得行醫資格外,所辦的醫療機構還需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還需向商務、工商、稅務等部門申請辦理各種許可,手續比港澳較為繁瑣。

其次,內地辦醫的標準要求較高,開業成本較高。港澳醫師和企業在本土辦醫療機構,沒有最低標準的限制,可按照自己的選址面積大小和其他資源情況自行決定機構的規模大小,而在內地設置醫療機構必須要達到《醫療機構基本標準》。

另外,執業習慣不一致,較難適應內地要求。港澳醫生來廣東行醫時,很多在港澳本土慣用的藥物、疫苗、設備等在內地因未獲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使用許可而不能使用。同時內地的藥物的通用名稱等與港澳的習慣性叫法也不太一樣,使得港澳醫生因用藥習慣不同而產生困難。此外,港澳醫生均有用英文書寫醫療文書的習慣,文書格式也與內地差別很大。

省衛健委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省有關部門、港澳方的交流磋商,積極向國家衛生健康委爭取出台更多關於便利港澳醫師到粵辦醫、行醫的政策並予以落實,推動打造大灣區健康共同體,為大灣區衛生與健康事業融合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