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紫荊花開映香江——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之際

2019-07-01
香港維多利亞港(資料圖片)

香港維多利亞港(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夏日雨晴,潮平兩岸,維多利亞港映像如畫,浪漫依然。入夜,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陸續點亮,「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二年」的霓虹燈閃爍起來,水的世界、燈的海洋,投射出一派繁榮景象。

回歸紀念日到了。香港各界舉辦的400多場慶祝活動漸次展開,購物節、音樂節、歌舞晚會應接不暇,市民們在社交平台上共享資訊、彼此呼應,相約一年中的盛會。「每年至此,我都會梳理過去一年的發展,鼓勵自己走得更紮實。」香港希德律師行法務總監劉洋說。

有人回顧,有人展望。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個人網志中表示,創新及科技浪潮席捲全球,帶來機遇和挑戰,「讓我們一起向前看,向前走,努力建設香港」。

夢從心中擴展,夢在腳下延伸。2018年11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說:「全體中華兒女要同心協力、堅忍不拔,風雨無阻、勇往直前,矢志實現我們的目標。」回歸祖國的22年,香港有努力,香港同胞有獲得。

「前面風景,都可以入懷」  

聯通大灣區

「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港商務車『兩地牌』指標申領計劃正式啟動。」6月12日,廣東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宣佈。繼皇崗口岸、文錦渡口岸、深圳灣口岸、沙頭角口岸後,香港與深圳東、惠州及粵東地區的又一條快捷跨境通道呼之欲出。

「太好了,這真真正正是發生在家門口的好消息。」新界北區居民陳先生說,「深圳更近了,內地更近了,商機更近了。」

基建聯通,民心相通。跨越地理線,香港與祖國發展的脈搏同躍動。時空距離大幅縮短,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佈局成型,借助跨境基建項目邁進嶄新里程,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正由「聯繫人」轉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一年來的變化很多,一年來的成就很大。2018年9月,隨著第一輛廣深港高鐵「動感號」列車疾馳駛出西九龍站,香港26公里長的高速鐵路線正式與國家2.5萬公里的高鐵網絡對接。在家門口乘搭高鐵游賞祖國秀美山河,香港市民的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脈絡打通,全速前行。短短一個月後,「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宣佈通車,碧波濤濤的伶仃洋上,國之重器飛架三地。與港珠澳大橋隔海相望,第三跑道的建設如火如荼。在香港面前鋪開的,已是更寬廣的前路。

「豐年結碩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感慨道,得益於基建工程的推進,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提速增效。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起跑。2019年2月,中央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各界盼之已久,行動迅捷,手持美麗藍圖奔赴夢想之旅。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正在為香港拓展出新路向、新空間、新動力和新的希望與未來。

角色吃重,作用重要,作為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之一,香港凸顯其「主場」及「主角」地位。2018年9月,國家科技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11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在香港建立兩個科創平台;2019年2月,《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間航空運輸安排》下新增多式聯運安排,方便粵港澳乘客以同一張客票自行搭配海、陸、空組合行程;4月,香港交易所修改上市規則,鼓勵大灣區內的新興生物科技類公司赴港融資。

戰略落地,格局打開,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及創新科技等數大中心同步發展。香港乘勢而上,社會各方面的創新創造活力正被激發。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我們幹勁十足!」

通過「青年發展基金」,特區政府為創業青年領航引路;集各自所長培育青年科創人才,香港理工大學與深圳大學共同成立「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科技聯盟」「粵港澳超算子聯盟」「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或已啟動或正籌備……才智匯聚,大灣區建設一日千里。

奮鬥的人生最精彩,大灣區建設奏響了更多香港青年的圓夢曲。陳賢翰到廣州天河區發展,短短一年內公司規模翻了數番;郭煒強到深圳前海發展,短短兩年內公司估值過億。「我們設計自己的家園,角色不同演好自己的未來」,一曲大灣區之歌《共同家園》唱出心境與前景:「讓我們一起牽手追尋一個夢」「前面風景,都可以入懷」。

「港青也有『中國夢』」

融入新時代

「『港人港稅』政策落地,這下我可安心工作了!」在佛山工作近5年的香港設計師李菁菁興奮不已,「今年省下幾萬塊,離自己開店的夢想又近一步。」

6月22日,「港人港稅」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9市全面實行,符合條件的香港同胞在大灣區內所繳個稅超過15%的部分,可由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繳稅範圍大幅縮小、居住天數友情操作,惠港福利直送進香港同胞的「銀包」。

表達祝福、體現支持、謀劃未來,香港始終牽動著祖國的心。為了香港同胞的福祉,中央關懷備至。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步穩蹄疾。

這一年,又一大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集中推出:發放「居住證」、在港可開立大灣區銀行賬戶、開放大灣區事業單位招聘名額、可在內地繳納住房公積金、同享就業創業補貼、科研經費「過河」使用、「跨境一鎖計劃」……一體同胞,一樣待遇,一起生活與奮鬥。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新年伊始,已考取註冊工程師牌照的香港青年陳逸豪過完30歲生日,便背起行囊奔赴上海的新崗位,「港青也有『中國夢』,現在就是努力奮鬥的最好時代。」

2018年底,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推動CEPA升級的目標提前完成。2019年4月,中央推出5項措施,進一步便利香港電影及電影從業員進入內地市場。人在流動,制度在銜接,腹心相照、枝附葉連,兩地協奏越加高亢輕快。

政策福利不斷南下,北上逐夢人絡繹不絕。這一年,兩地同胞有了更多擁抱。

7萬餘名香港青年走進內地,實習、考察、交流,收穫滿滿;數千人走進香港中聯辦,社會各界人士感受「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的中央駐港機構風采;3萬人走進駐港部隊軍營,被駐港部隊英姿「實力圈粉」;全港164所中小學2.85萬人參加外交部駐港公署舉辦的「外交知識競賽」,展示「外交發言人」風采……

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市民有行動,香港有作為。過去一年,由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等發起的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正式成立,籌集扶貧資金1億元人民幣,支援四川南江建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上,香港自領任務、不願缺位,有力馳援、沒有缺位。

改革開放40周年、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香港同胞同樣自發自覺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不忘歷史屈辱、弘揚愛國精神,穿越歷史風雲、讀懂國家成長,感受時代使命、擔當青春責任,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香港同胞感受著新時代的饋贈,踐行著新時代的使命。

「天公地道,有理有據」

堅定護法治

6月29日中午,培僑中學老師穆家駿在社交平台留言說:「上午與學生參與『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認識憲法、基本法與法治同行』全港中學校際問答準決賽,成功以小組第二名出線,繼續準備下午的決賽。教學相長,我一邊觀賽,一邊繼續學習基本法。」

6月第二個周末,屯門市廣場內人頭攢動。不少市民帶子女漫步於《憲法》與《基本法》巡迴展覽攤位,通過互動劇場或手工遊戲,加深對法治的認識。

法治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激濁揚清、守護法治,是香港社會最大的公約數。市民們有共識,特區政府有擔當。

林鄭月娥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上重申,堅守「一國」原則,對任何鼓吹「港獨」、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的行為絕不容忍,將無畏無懼地依法應對,以維護國家及香港的利益。

按照同「一國兩制」相適應的要求,完善特別行政區同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提高管治能力和水平,香港特區知行合一。

2018年9月,特區政府正式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會見傳媒時直斥「香港民族黨」的綱領與行動是在實踐「港獨」,明顯危害國家安全,必須予以取締。「天公地道,有理有據!」決定一經刊憲,香港社會各界紛紛叫好。

法治不存,發展難繼。歷經搜證、檢控,4月初,曾發起非法「占中」的香港大學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陳健民、牧師朱耀明等9人被法院裁決罪成。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法官陳仲衡頒下的長達268頁的判詞中,「違法達義」的謬誤已不堪一擊。「港獨」沒有空間,法治不容挑戰。公義降臨,守法市民對香港的明天更添信心。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4月份獲頒香港大學名譽博士時說,「尊重自己的權利和自由,還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不僅須考慮個人的權利,還要考慮社會其他成員的權利,以至整個社會的利益」。捍衛法治精神,是每一個香港人的責任。

「維護國家安全,特區沒有特殊。」4月15日,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研討會上,林鄭月娥嚴正表示,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這也與香港本身利益完全一致。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強調,沒有國家安全,就不可能有港人的民生安寧、香港的繁榮穩定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家國一體,愛國愛港的主流民意匯聚起來,便是世間最動人的場景。5月初,一場別開生面的「國歌快閃」活動在香港上演。身著校服的學生、年近九旬的老戰士、政商演藝界名人、外籍人士……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膚色的香港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唱響激動人心的《義勇軍進行曲》。一曲終了,佇立的人群熱淚盈眶。

人心回歸,久久為功。香港回歸祖國22年來,國旗、區旗每天清晨8點在金紫荊廣場升起,無數人專程趕來、感動而歸,在記憶中留下最美好的時刻。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傾情為民生

「少年希望快樂成長,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壯年希望事業有成,長者希望安度晚年」,牢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這句囑托,特區政府以人為本、紓困解難,對民生工作傾心傾力。2018年,特區政府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符合資格的市民發放4000港元的現金補貼,與民共享經濟成果。截至6月25日,逾61.7萬名申請者已獲發款項。

「『民生無小事』,無論大事或小事,只要關乎民生,政府都會高度重視,急民之所急。」張建宗近期說,「我們會繼續善用『一國』之本、『兩制』之利的獨特優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出台新稅務措施,實施「利得稅兩級制」,減輕中小企業和基層市民的負擔;積極覓地建屋,開展「土地供應大辯論」,設立置業階梯,將青年人「上車難」的問題擺在首位;投資教育,將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改善中小學管理人手……本屆特區政府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努力為香港「燃點希望」。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特區政府又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裡果斷推出多項惠民、紓困措施。

大到填海造地,小到更換電梯,從增加百億元創科資金到增加男士待產假,每項民生舉措都思慮至深、謀劃至細。為了市民的美好生活,特區政府「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香港過去一年的成績單仍然亮眼。201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8517美元,居全球第15位;財政儲備達11619億港元,相當於一年半的政府開支。2019年5月底,外匯儲備資產為4378億美元,約等於香港流通貨幣總值的7倍。

如今,香港仍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79%;截至2018年底,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2019年初,香港連續第25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列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第一名;5月29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保持全球第二。這一年,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飛機起降量及貨運總量又創下年度新高……

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中的問題在更大的發展中解決。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球經濟形勢不明朗、經濟數據短期內出現下滑的情況,特區政府繼續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握緊發展這把「金鑰匙」,積極作為敢擔當,香港的明天將更美好。

「前行的路未必平坦,但我深信這將是一條讓香港再次起飛的康莊大道。」林鄭月娥說。風雨過後見彩虹,同舟共濟譜新篇。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以獨特地位作出重大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歷史,此現實,此未來。展望前方,唯有不忘初心、堅定前行,方能守護好香港的繁榮穩定。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一國兩制」正行穩致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