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在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這樣一群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是從世界各地絡繹不絕走進中國的國際友人。到中國旅行、工作和生活,使他們擁有多重身份:在中國人眼中,他們是親切友好的外國朋友;在親友眼中,他們是了不起的「中國通」;在國際社會,他們是離中國最近的觀察者。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他們很有發言權。
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5位有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經歷的外籍專家學者紛紛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盛讚中國70年發展成就,期待中國未來更有作為。
今非昔比 中國變化日新月異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過去10年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阿根廷天主教大學「全球時代中國研究」研究生部主任、阿根廷國際關係委員會中國工作組主席喬治·易·馬勒納對中國當代史了然於胸:「新中國成立讓中國站起來;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起來;新時代,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使命,中國正在強起來。」
馬勒納深諳中國歷史,緣於學術研究,更緣於40年間與中國的親密接觸。1979年,14歲的他第一次到中國,幾年的生活學習經歷成為他終生難忘的記憶。「截至去年,我到過中國12次。」這位愛吃糖醋魚和餃子的「中國通」,很喜歡跟人介紹自己的中文名「馬恩豪」。
瑞士呼吸系統疾病藥物研究專家、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讓·馬克·博維特,也有一個中文名「博江盟」。1986年,作為一個背包客,博維特遊歷了中國多地。「那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不久,市場經濟剛剛起步。」他回憶說,「當時有人告訴我,對一個中國家庭而言,最幸福的三件事是擁有洗衣機、電視機和電冰箱。」
33年間,洗衣機、電視機和電冰箱,早已是中國百姓家的尋常之物。博維特表示:「現在,中國的現代化水平與西方國家不相上下,在電子支付、公共交通、移動社交平台等領域甚至超越大多數西方國家。」
設想離開中國10餘年後歸來,你會看到怎樣的變化?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加拿大籍教授阿卜杜勒·加尼·瑞澤普對此深有感觸。
1987年,瑞澤普第一次到中國。他記得,那時的北京是個比較安靜的城市,沒有很多汽車,但有很多自行車,人們對外國人充滿好奇。再次到中國已是2000年。在上海,他驚喜地看到一個現代化的繁華大都市,「嶄新閃亮的高大建築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的寬闊道路熱鬧喧囂。」
「中國70年的發展成就太了不起了!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個特殊時刻,中國人都備感自豪,我真誠地向中國人民表示祝賀。」2018年,幾經考察,斯洛文尼亞物理學家魯道夫·波特卡尼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院任教,僅僅一年,他便發現:「在中國,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和信心。」
艱苦奮鬥 中國成績來之不易
「不到中國,就不知道中國的美和好。」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德國籍教授大衛·巴拓識讚歎,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反腐敗和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減貧成就在人類歷史上更是獨一無二。
中國成就,入眼入心。外籍專家學者紛紛讚歎:亮眼的中國成績單來之不易!
「中國的成功是在長期艱苦奮鬥和頑強探索中取得的,深層次原因是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巴拓識表示,中國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
對此,瑞澤普也深以為然:「中國政府擁有強大、堅定和組織良好的領導力,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中國人中不乏敏銳的學習者,他們富有進取心,吃苦耐勞,不會被任何艱難險阻嚇倒。此外,中國不斷向世界擴大開放,願同各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
「我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創新來自中國。」博維特說,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一些中國製造商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飛速提升,這使得中國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有競爭力,「這應歸功於中國大學優質的教育。」
波特卡尼克表示:「中國對科學和教育的重視程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科學和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二級基礎設施』,中國正在通過設置明晰的教育目標,為國家創新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在我的專業領域——土木工程領域,中國已成為世界領先者。中國在橋樑和建築領域的設計、施工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瑞澤普認為,這與中國科研人員在工程領域的科研創新密不可分:「他們通過高質量的學術出版物與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並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合作研究。這種精神令人敬佩。」
文明互鑒 中國經驗啟迪世界
「之前,我只是從書籍和西方媒體報道中瞭解中國,很不充分。到中國後,眼見為實,我很難用語言描述中國的發展成就帶給我的震撼。」波特卡尼克感慨萬千。
「對於那些從未到過中國的朋友,他們並不瞭解中國的發展狀況。」為此,博維特當起民間大使,「當與家人、朋友談論我在中國的經歷時,我盡我所能地介紹中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
在「博維特」們的努力下,中國正在向世界釋放越來越強大的吸引力。
馬勒納表示,在拉丁美洲,伴隨中拉關係的火熱升溫,關於中國的學術研究在過去20年間飛速發展。拉美的漢學家正從對中國的研究中尋找啟發。
「世界可以向中國學習借鑒發展戰略和扶貧經驗。」瑞澤普說,「希望未來更多人到中國訪問和學習。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國家。」
中國經驗「圈粉」世界,中國理念啟迪世界。「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很多共通之處,可以相互借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巴拓識認為,人類要在地球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創新理念,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單邊主義,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中思考問題,而中國正是這一創新理念的提出者。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等理念,這些都是人類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人類面臨多重挑戰,世界需要『希望』引領航向,走出迷霧。也許中國能用理念和行動為『希望』一詞注入強大能量。」波特卡尼克說,希望西方世界可以放下傲慢與偏見,填補對中國的認識盲區,正視中國的發展成就,並從中國的發展中汲取有益經驗。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西